不同时期婚姻体制特点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时期婚姻体制特点分析

不同时期婚姻体制的特点分析   婚俗是人类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就婚姻而言,它的制度变化与风俗形成,不仅反映出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也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因此它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   本文将从三个视角,即婚俗的纵向历史比较分析、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遗风、现代婚姻的横向对比分析,来对婚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加以阐述,并且就不同时期的婚姻形式及特点分析,进而揭示出婚俗文化背后所说明的社会现象。   一、婚姻的纵向历史比较分析   “婚姻”这个词,通俗地说是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但历史情况和实际生活比这一解释要复杂得多。在古书中对“婚姻”二字的解释是:婚同“昏”,是昏时迎娶之意;姻同“因”,是因男而嫁之意。那么婚是相对于男方而言的,而姻是相对于女方而言的,“婚姻”这个词也正好体现了两性愿意结合的思想。   1.1 原始群婚   在远古时代,人类群居野处。这也致使原始群婚的特点是:男女混杂,无婚姻概念,混乱而又自由的性关系,知母不知父。   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中,索福克勒斯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最后他刺瞎双眼,请求被放逐,他的母亲在临死的时候说“为丈夫生丈夫,为儿女生儿女”当然这只是剧作品。据说在我国台湾附件的兰屿岛上,有2400多雅美族人居住,因为与外世隔绝,仍处于原始状态,男女杂处,关系混乱。这是原始群婚的遗存。   这也是人类形成初期原始野蛮的状态,生产力并不发达,人类群居在一起抵御猛兽的侵袭的原始状态,婚姻体制作为社会体制的副产品应运而生。   1.2 血?群婚   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所谓“血缘群婚”是由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种群婚现象。从而决定其特点为:在同血缘的氏族中,相同辈分的男女互相结为夫妻。   这种血缘群婚的关系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一些踪迹。如传说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人首蛇身的交媾图,生下一个肉团,内有15对童男童女,他们又相互结合,生男育女,才有了人类。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有兄妹配婚的传统遗风。   血缘群婚与原始群婚不同,它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开始按血缘关系群居,形成以血缘维系的自己的部落,有阶级思想的萌芽,并且只在相同辈分中寻求配偶。血缘群婚充分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女尊男卑的特点。随着社会体制的向前推进,使得婚姻体制也不断演变。   1.3 对偶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关系的性关系,而是到血缘以外的氏族集团寻找婚配对象,这就出现了氏族之间的“对偶婚”,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同姓不婚”。   它的特点是:非同一血缘氏族的男女方得婚配;男女间的结合尚不固定,没有严格的排他性,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即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归女方,从母姓,血统按母系计算,财产由女子来继承。在我国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末期一直到新石器时期末期,距今约五万年到五千年左右。   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直到解放前还保留对偶婚的残余形态,如瑶族男子的“上门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门女婿”,其特点多是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男主内、女主外,男子在家劳动,女子外出谋生,所生子女归女家。   1.4 一夫一妻制   对偶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我国的“婚姻”概念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这一婚姻形态从仰韶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和发展,一直到现在。包括了整个父权时代和刚刚开始的男女平等的时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成以后,跟着产生了媒人和婚礼,因此决定婚姻大事必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尧就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且生活还很和睦,这是婚姻形态由对偶婚末期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形式。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说明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人们已经摆脱了以体力或是血缘认亲疏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以阶级的方式规定了人类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体制的完善,婚姻体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日臻完善。婚姻体制中逐渐摆脱了女尊男卑的母系氏族体制和男尊女卑的父系氏族体制,从而逐渐走向了男女平等的阶段,这一点在婚姻体制在上体现的最明显。   二、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遗风   我国民族众多,他们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代婚俗。解放后经过改革,有的已经不存在,有的仍在流行。   2.1 转房婚   “转房婚”在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怒族、阿昌族、独龙族和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都曾较长时间地流行过“转房婚”。其形式主要为兄死,弟娶嫂为妻;姐死,妹代姐为妻;父死,子娶异母为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