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影响.docVIP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   摘 要: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民族旅游性格;静态旅游;农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5-0077-03      所谓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民族旅游性格是指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在旅游方面的性格。比如:中国人喜欢内陆旅游,少海上游览,喜欢近距离走动,喜欢到没有危险的地方去旅游;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自然是神圣的不能征服的,中国人外出时对于社会责任很重视,比如单位是否走得开,家庭是否走得开,父母的身体状况如何,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人们注重家庭环境,集体利益,很少一个人出去旅游;其旅游注重内心审美和道德修养,目的是观物,修身。中国人民族旅游性格的以上表现,受到古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静态文明。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从黄河、长江流域发源的,那里的沃土为中国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中国人的先祖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选择了农业作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大约在六千年前后,他们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1]“禹,稷躬耕而有天下”,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能够统治天下,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最迟在战国时代,中原的牧地及林地逐渐变成农地。至汉代,农耕技术已经发展到精耕细作的水平,在人多地狭的核心地区,精耕农业伴随着畜牧业及工商业逐渐被排斥而发展起来。自汉代便形成的精耕农业与农舍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其间,虽也出现过诸如元、清等朝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短时期内退耕还牧的状况,但终究无法抵御根深蒂固的农业经济传统的影响而被同化,而明朝中叶出现的城市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毕竟也未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农业经济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中国农业经长期发展可以说是一种与众民寡土现象相伴的精耕农业,中国边陲土地广袤,理应有大量移民屯垦。但精耕制下的农田,往往是几代人辛苦经营的结果,农民不愿离开长期经营的良田。人离不开土地,农业文化就是一种以土地为对象的文化,农业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把依赖于土地而进行生活当作唯一可信赖的生活方式,把农耕看作财富的根本来源,并导致了相应的价值趋向。离开土地去从事其他生计,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但是人们认为弃农经商是歪门邪道,工艺技术被贬为“雕虫小技”,只有固守本土、世不徙业才是正经生计。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这与中亚、西亚多次崛起的游牧民族以军事征服、战争掠夺为荣耀的心理大相径庭,也与以商品交换和海外殖民为致富手段的民族对外拓展的意向迥然不同,体现出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大陆性农业民族重土避迁、平安求稳的文化心理。??   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来划分亲疏。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即鲜明的以家庭为本的宗法集体主义倾向。所谓宗法制,是起源于氏族社会的一种家长制、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决定个人贫富贵贱根据的制度。[2]长期以来中国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孔孟主张以“仁”来治理国与家,“仁”的观念形成了儒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永恒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西方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强调上帝绝对惟一性、兼爱同仁、以上帝为父、人人皆如兄弟姐妹之亲、超脱世俗,这推翻了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打破了家族小群体和阶级制度,人人均团结在超家族的组织――教会之中,这种风尚在城乡均表现得较明显。现代西方商业城市中,集团生活的趋向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