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docVIP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从文学史和人们灵魂深处脱颖而出的瑰宝,有着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灵史等诸多维度的崇高意义,但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势下,在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在消费文化语境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教学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力量的冲击,所以我们必须应对得法、应对得当、应对有力、应对有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I)12-173-02   一、无可替代的精神属性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相关教育是中国人性中的重要保障,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重大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精神意义上的“民族性”,它的教育决不局限在各种课堂上,而是全民族必须担当的文化责任,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在精神物化倾向已引起我们警惕的今天,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帮我们寻回和保持灵魂的安宁,它昭示着人们的道德高标,是民族的审美简史,也是典籍之中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有着含蓄蕴藉的人生意味。   1 道德高标。“道德”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贯穿性主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叮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铿锵誓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生动图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高度,都在推己及人的神圣思考中传承下来,并将传承下去。   2 审美简史。文学经典中一以贯之的“穷达观”深刻影响了甚至标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审美取向和人生抉择。“屈子袭兰芷之奇芳,怀琬琰之丽质,抱匡济之高志,遭流放之幽忧,行吟荒泽,眷念宗邦。其不能自已之情,与无可告?逯?语,一托于文辞以见。遂能乘风人之续,开辞家之宗,而为百代之仪表焉”。从《诗经》对庞大青铜礼器的歌赞到魏晋山水诗与唐代田园诗的脱胎,再到宋人为一块端砚半亩方塘而生出的哲性低吟,无不标志着传统士人思想的转变;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审美理想也一变再变,从具体作品中亦不难看出女性审美标准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的重心转变;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中唐大历诗风也显示了唐人与政治兴衰密切相关的从宏大到纤巧的审美流变。   3 人生意味。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相关时代的生动镜鉴,单是从一部《诗经》就可寻到先民人生华彩的各个章节。“听到‘关关雎鸠’的鸟鸣,就引发了对‘窈窕淑女’刻骨铭心的相思;看到‘蟋蟀在堂’的场景,便生发出‘岁聿其莫’的时光流转的悲凉;田间劳作,描绘的是秀野上‘薄言采之’、‘薄言掇之’的劳动畅快;战场厮杀,抒发的是内心里‘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慷慨豪迈;乡人聚会,是‘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的欢天喜地;宗庙祭祀,则成了‘惠我无疆,子孙保之’的庄严虔敬。男女相约,记录着‘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活泼与俏皮;夫妻对话,表现出‘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的诙谐与幽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歌声即生存。’正是在远古先民的歌唱中,诗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形成了中国古代以诗为核心的文化风范”。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尤其是那些抒情性十分强烈的文学经典仍是我们灵魂的天籁,它让我们保持清醒、从容,并一步步走向完美。   4 历史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对中国人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忠实记录,虽然不是正史,却始终背负着与史家相似的人文使命。文学史上有“诗史”之称的并不只有历来为人称诵的杜诗,白居易、杜苟鹤和更多将历史写进文学的诗人诗作都可补史之不足。就连《长生殿》与《桃花扇》这样于舞台上常演不衰娱乐大众的戏曲作品也都取材于史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孔尚任更是直言自己的作品是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水浒传》、《三国演义》直接以历史为题材,《西游记》虽为神怪小说,仍据一些历史事实展开。而《警世通言》中依托历史事件或假托为历史掌故的竟占2/3。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直接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客观表达,而大学中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中也从没少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讲授与传播。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时代与今天相距较远,其具体教学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教学就应该首先强调其无可替代的精神属性,并全面探寻其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真正地被现代人接受,并能够切实地为时代服务。   二、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为了实现“古为今用”的伟大理想,多年来我们已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引入教改理念,在重视对象因材施教的同时强化该课程的思想性与实用性;持续进行新路径、新方法的探究,使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