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民生建设政治学分析
中国古代民生建设的政治学分析
摘要:民生建设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民生政策在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从对民生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惠”是古代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维护“君本”和“民本”之间主从关系的真实写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的民生建设主要集中于救荒、养老和扶贫三个方面,从中折射出民生政策在处理国家与社会、道德与欲望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积极政治意义。
关键词:古代民生建设;政治意义;恩惠
贫弱群体是封建社会民生建设所针对的主要社会群体。在此背景下,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一方面从治国的理念上,在维护君王等级秩序的前提下,强调民生建设的“恩惠”特征,渲染一种“君民”一家亲的假象,另一方面则是注重救荒、养老、救济等方面民生政策的发展,更好地协助君王履行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职能。
一、以“恩惠’’为主要特征的民生建设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的统治者通过权力绝对集中的官僚体制实现对国家的管理,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力。在古代君王不仅仅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同时还是与神沟通的唯一人选,他的权力是神明赐予的,在周朝天人合一的理念中,“最高统治者(‘王’)和至上神(‘天’)攀上了‘血缘’亲属关系”,君主的权威来自于与上天的血缘关系,臣民必须要臣服于他,否则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但是另一方面,天子的绝对地位需要百姓的拥护,“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太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视之当如一,合《尸鸠》之诗。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陛下不救,将安所归命乎?奈何独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多赏赐以大万数,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非天意也。及汝昌侯傅商亡功而封。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陛下取非其官,官非其人,而望天说民服,岂不难哉!”“天”是爱民的,君王是皇天的代表,如果不爱民,就不会得到天的支持,因此,出于对天意的遵从,君王有义务爱民,从现实层面来看,也即要加强民生建设,但是这义务来源于天赐予的权威,顺天尊君是享受君王义务下的权利的必然前提,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在此理念下,君王推行民生建设是顺天意而对“民”的一种恩赐,它并不是完全来源于民的需要,而现实生活中,民生建设也仅仅以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为标准,其所针对的主要人群是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的人群,民生建设并没有掩盖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对于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来说,君主并没有真正设想过如何使其生活得更好,相反,节欲、控制欲望的理念却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迎合特定的政治需要。比如,儒家就提倡用“理”来限制“欲”,这里的“理”就有社会伦理法则的意思,道家则更进一步指出人要无欲,这里的无欲倒并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要把人的“欲”降低到最少的程度,“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人要知足常乐。这种对人的“欲”的节制是在特定生产力条件下的准确反应,其目的就是要限制百姓的民生需求,将其对生活状态需要限制在易于控制的范围内,这种节欲的主张也符合古代民生思想对理想社会的设计。
二、围绕“贫困群体的民生政策实施
中国古代民生建设主要围绕贫困群体的基本生计问题展开,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与稳固的政治统治,也为了避免社会矛盾的加剧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是一种“有限且必要”的民生建设。
1.中国古代有关救荒的制度建设
自然灾害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物质匮乏,更有可能带来社会秩序混乱与动荡,甚至形成对君权的威胁,因此,国家或者说君王对自然灾害的重视是国家民生建设的重点。
夏朝时人们就提出了“天有四殃,水旱饥荒,非务积聚,所以备之,”这是积蓄以备荒的思想渊源,西周时期就有了仓储制度,“谷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春秋战国时期,对赈灾的记录更加具体,“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檫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汉朝时汉宣帝开始推行平仓制度以应对自然灾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以利民,名日常平仓”,以制度的形式确定各地方官员积蓄备荒、救灾济民的责任。到了汉桓帝时期,则开始了对自然灾害的相关立法工作,据《后汉书》卷七《桓帝纪》记载,汉桓帝时期国家天灾不断,于是颁布诏书,明确“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谷如科,”君王以一种封建时代立法的方式将百姓在受到自然灾害后的救济责任划分到国家责任之下。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百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为不足,而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为了赢得管辖区内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进一步发展民生事业,《三国志》有记载,在大疫后,曹操曾有针对性地提出,“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