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玉雕审美功能研究
中国古代玉雕的审美功能研究
摘 要:以中国古代玉雕为切入点,对玉雕的审美功能进行剖析,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华玉雕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寄托着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古代;玉雕;审美功能
中华玉器历史悠久。从考古上看,史前人类遗址中就有玉器的出土,例如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等。并且玉器从产生之初就与中华文化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是在不同时期,这种审美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一、沟通天地的法器
何为玉?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在古代中国人眼中,玉器不单单是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存在,而且是具有功能化的审美对象,尤其在汉之前更是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山海经》中“玉”一共出现了137次,其中127次是与山相结合的,多指某某山多金玉,多玉,或其山之阳其山之阴多玉。[1]而在古人眼中,山则是仙人居住之地,《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下都,神陆吾司之。”《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是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所以玉器自然与“天”“地”“仙”构成了关系,通过玉器能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良渚文化的玉琮(图1)就被认为是“贯通天地的法器。[2]”以玉器作为媒介从而可以让非自然力量感知人类的情感。当玉被雕凿于各种形态之后更是被赋予着各种与礼教有关寓意,《周官?春官?大宗伯》:“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所以,玉器以不同的形制展现出其宗教意义。
二、重生之礼器
在汉之前,玉器更是与丧葬习俗有着莫大的关联,例如汉代的玉蝉,倘若作为陪葬品存在就寓意着死者能起死回生。“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3]”在古代中国的思维观念中一直受到灵魂不死的观念支配着,人死犹如搬家。另外一个世界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是人类对死亡的否定,对永生的追求,正如巫鸿指出:“对‘幸福家园’(happy home)的执着与幻想。[4]”但是,死亡是我们必然面对的问题,所以古人只能寄托于“灵魂不死”。如此,战国至两汉人的人们为了构建起灵魂世界的幸福,就将玉器与墓葬构成了一定的关联性。原因在于玉器被认为是阴阳之精,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汉代,丧葬美术也出现了繁荣的局势,同时以阴阳五行框架建立的宇宙理论在各家学说中都能见到。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气”为万物的原始,是汉代宇宙起源论的基础。《淮南子.天文训》中谈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大昭。道始于虚?H,虚?H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5]”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6]”所以在古代就构成了“气-阴阳-万物生”的逻辑关系,而玉器作为阴阳之精则具备有双重特性,所以以玉器作为丧葬礼器实则是人们对灵魂不死的追求。
三、礼乐之器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商代,祭祀鬼神是他??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而到了西周时期却发生着重要的变化,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生,此时的艺术也被赋予着更多的人文内涵。《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事而忠焉。”所以,西周时期的文化更具有人文气息,玉器亦是如此。此时的玉器从另一方面来看与礼乐交融,用以比喻君子美德,《礼记》中说道:“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尤其是儒家文化产生后,玉器更是与美德相匹配而在上流阶层推广开,自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品质。在《礼记?聘义》中提到玉有十一种德性;《管子?水地》提到玉器有九种德行。将礼乐文化赋予器物,又将器物美德与人物美德相联系又构成了一组逻辑关系。而玉之美德的产生除了与礼乐文化背景下的时代气质有关,还与玉本身存在着关联。玉器具有温润、光洁、通透、坚实等特点,而儒家文化讲究君子应该具有外儒内坚的品质,而玉器则是以坚实象征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而外在的光洁则象征着君子“正衣冠”的外在规范,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提到的是内外的有机统一才是君子风范,而玉器则是以内在坚实,外在温润等特点构成了内外的有机统一,所以以玉器象征君子之美德、风范与玉器本身的特性有着莫大的关联。
玉器的存在不仅是以象征的手法传递君子之美德,亦是以玉器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而达到内外的有机统一。《礼记?经解》中说道:“行步则有环骊之声。”古之佩玉常有组合之器(图2),多以玉璜为主体构成一组,当君子佩于身走路时,玉器就会发生碰撞而产生清脆悦耳的声音,君子通过控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