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画论比德观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的“比德”观研究
[摘 要]“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移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应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伦理情感外化的表达手法。针对当前“比德”观展开的相应范围研究已处于相对较为完善的研究状态,本课题将沿着前人研究的系统进一步的梳理针对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范畴内的“比德”思想及其主张,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比德”观的相关阐述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讨绘画史论“比德”的相关形成因素以及史学发展中的衍变,探讨得出“比德”论述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关联性,以期能从一个侧面或者称为一个片段式的角度试图来展示出中国画论艺术强大精神的一隅。
[关键词]画论;“比德”观;形成;衍变
“比德”这个范畴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态,这一形态始终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艺术发展史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绘画思想史论及其文论研究中一直充当着作为衡量艺术品评、画家、画品等的一种标准。“比德”中的“比”,是指艺术创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一些联想与想象,透过自然事物某些“形”与“性”的属性与人的某些精神气质相比较,将“物”性与人性相同或类似的“形”与“性”谋求契合;而“德”更明确地指向人的政治主张、伦理与道德思想。
“比德”说思想在先秦时期被概括为一种“自然观”。钟子翱先生提出:“‘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1);韩林德先生的《境生象外》一书说:“儒家在自然美领域主‘比德’说,亦从伦理品格的角度去观照自然物象,将自然物象看作是人的某种伦理品格的表现或象征。”(2)在道家的超
功利伦理观,也以比德的方式阐述了他们的道德理想。”(3)从儒与道的比德方式不同可获知传统意义上的“比德”观并非只是儒家传统的代表,不仅涵盖了人的伦理道德也强调了人与自然更多的精神契合。“比德”这一哲学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可把“比德”从其形成与演变、对绘画的渗入等方面来探讨其价值与意义。
一、画论“比德”观的形成
《诗经》中最早便开始有“比兴”说,《诗?卫风?淇奥》记载:“瞻彼淇奥,绿竹如簧,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律。”以金和锡的淬炼,圭和璋的温润来比喻君子高尚的人格品质。“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之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诗兴辞也。”(4)“比兴”是文学创作的表达手法,使得诗作更具生动感、更富有情感化。而“比德”也是艺术创作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也是托物言志,以物抒情,这种“类似联系”的表达形式从审美角度上分析,传统诗歌“比兴”的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与中国画论中的“比德”说颇有渊源,也可谓影响颇深。
孔子在随后的《论语?雍也》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解释的便是将人的主观情志与自然的形态美丑结合了起来,谈的就是“比德”。孔子的这种“仁智之乐”的儒家经典论述对“比德”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相继的还有《论语?子罕》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借歌颂松柏不畏严寒的性格来比喻君子坚强的品格气节。”等针对“比德”的审美情趣论述都有了新的理解与解释。显而易见,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事物的同时,会自然地借助这些情与景代入到自身的人生境界中去衡量,在自然事物的形态中去体悟人的品格,这便产生了“比德”说。
“比德”说在随后的画论中开始大量出现,如五代后梁荆浩参照《论语?颜渊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中的“德风”说,在其《笔法记》提出:“夫木之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即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这两者提到的“君子之德风”虽比喻的是松树,但却借松树之“性”来比君子之“德”。
二、画论“比德”观的衍变
宋代的绘画创作承接唐代之盛,各种绘画题材繁盛并存。宋代的理学之风揉合了道家和释家的伦理观和修养观,“比德”思想在这个时期彰显出其独特性,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北宋仲仁《华光梅谱》:“梅有高下尊卑之别,有大小贵贱之辨,有疏密轻重之象,有间阔动静之用,枝不得并发,花不得并生,眼不得并点、木不得并接。枝有文武、刚柔相合。花有大小,君臣相对。条有父子,长短不同。蕊有夫妻,阴阳相应。其木不一,当以类推。”以四君子题材中的“梅”来比喻人品,涉及到人的尊卑观念,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纲常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更是借助自然山水的主次关系来形容人在封建社会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枕头坝一级水电站水轮发电机转子支架组装与焊接工艺.docx VIP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 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doc VIP
- DB21_T 4014-202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规程.pdf VIP
- 某道路新建污水管道工程监理规划.doc VIP
- 苍南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升级改造经济效益分析.docx VIP
- DB32_T 4463-2023 水域状况评价规范.docx VIP
- 南京科目一新题库及答案.doc VIP
- 市政污水管道工程监理规划.doc VIP
- 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关心下一代的先进事迹材料.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