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游记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游记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游记是记述先贤古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游历、考察等活动的文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历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提升旅游开发者的道德责任,启发研究者的理论思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游记内涵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游记是记述先贤古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游历、考察等活动的文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历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游记是中国哲学土壤中生发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包括:整体的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人化的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可持续的保护观的实践途径以及和谐的人地观的伦理目标。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提升旅游开发者的道德责任,启发研究者的理论思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9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类行为道德的最基本准则就是尊重生命、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通过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环境伦理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就其思想渊源来看,却是源远流长的。法国思想家施韦兹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相关论述。美国哲学家,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罗尔斯顿认为: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对伦理学的理论突破会有所帮助。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发掘我国古代哲学、宗教作品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但对我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却鲜有问津。事实上,昭示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古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们之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以致有人将我国古代游记定义为是“一种揭示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文体” ,并指出它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比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所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学思想,这里拟对中国古代游记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做一初步解读,并从中探析其现代启示。
1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游记开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到今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概括起来,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 哲学基础――整体的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基础在于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及人在其中地位的认识。古代中国和西方哲学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在西方哲学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分开的),“自然界是理性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被科学所操纵和掠夺来最大限度服务于人的工具”。中国哲学则不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我国古代游记中就蕴含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自然观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东晋文学家孙绰在畅游天台山时,面对自然美景,感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人与自然不知不觉的融为了一体。唐代散文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出了《永州八记》,元和四年秋(809年),他游览法华寺时, 见到西山美景,尽收眼底, 不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诗人在美景中心神安定,形体舒适,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清代诗人方苞在游雁荡山时,面对秀丽明媚的山川河流,发出“万感绝,百虑瞑,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的感触,天人合一之情油然而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我国古代游记中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才能茁壮成长,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才指导人们在对待自然万物时,不是站在自然世界的对立面,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
1.2 价值取向――人化的伦理观
环境伦理学试图把人之外的自然界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倡导在深刻的伦理关怀和道德情感指导下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道德态度,以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承认自然是我们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明代诗人袁宏道游天目山时就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也属于子孙辈。所以不管人类发展成什么样,人与自然之间都是母子亲情关系,人类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把自然景观当成我们人类的知心好友,以朋友的方式对之,徐霞客认为“下至一涧一阿,禽鱼草木,亦贤人君子”,所以人类应该爱护一草一木,珍惜一景一观。正是人与自然在冷冰冰的功利关系之外有了一种亲情、友情的关系,才能人伦化的相处,游客对待自然时才能有一种道德责任感。在湖南郴县游乳仙宫时,徐霞客由于“足袜淋漓,恐污宫内”而退避,后至中观,又因“观门甚雅,中有书室,花竹悠然,乃王氏者,亦以足污末入” 。正是徐霞客有了一颗和自然人伦化相处的心,他这样一位爱景如命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