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转喻认知意象视角研究.docVIP

中国古诗词中转喻认知意象视角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诗词中转喻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 中国古典诗词 意象 修辞手法   一、引言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   (一)关于转喻的研究   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   (一)转喻的定义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束定芳,2011)与转喻相比,隐喻是主流的研究方向。大家往往忽略了转喻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在人们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转喻与隐喻同样重要。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反映人类思维层面上的问题。   (二)转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哲学崇尚“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这正恰巧与西方认知诗学所秉承的认知主义哲学相吻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西方认知主义哲学运用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中来。   1.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喻    这类转喻在女性作家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在这里我们以李清照的词为例进行解释和说明。她在《如梦令》中写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无论是对景物还是人物,刻画的都极为细致。因此我们会经常在她的作品中见到一些表示颜色的词。“绿”和“红”分别转喻的是“绿叶”和“红花”。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叶子以饱受雨水的洗礼,变得丰满茂盛。而海棠花却不堪雨水的打击变得越发稀疏。“绿”字不仅代表了叶子,同时也预示着夏天的来临,而“红”字则在预示春天的逝去。此处用“红”、“绿”二字,表达了自己惜花伤春的情感。慨叹时光易逝,容颜易改。与此有相似用法的还有她的《怨王孙》中“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一句。   2. 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杜甫的《长恨歌》中有这样一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诗中的“马嵬坡”指的是马嵬坡事件。因皇帝对杨贵妃过分娇宠,引起安禄山等人强烈不满,因此引发了马嵬坡兵变,最后杨贵妃被迫吊死在马嵬坡上。诗人在马嵬坡,因而联想到当时杨贵妃之死,与主题“长恨”呼应,表现诗人讽喻和同情交织,即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的复杂情感。这里特用马嵬坡这个地点来转喻在马嵬坡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四、意象的文化转喻   (一) 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指客观的事物通过主题的感情变化而被赋予了一种传神的艺术效果,这类事物被称作意象。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化绝大部分都传承了老子提出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正如他在道德经中阐述的那样,“道生于浑浊之气,元气生于阴阳,阴阳混合为万物。”道家还提出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中元素所构成。而庄子在老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诗词中看到一些自然意象,比如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这些事物在古诗中出现,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