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体知意义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
[摘 要]“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关键词]体知 认知 体验 实践教化 诠释学
作为一种知识,儒学之面貌和特征显然有别于当今所谓一般的知识论。从儒学的产生看,孔子处“礼崩乐坏”之世,以“吾从周”之志,删书述史,存固三代文化,汲汲遑遑奔走于列国,展布仁道于浊世之中;感怀时事,应变起做,身体力行,化为实践工夫。七十子后学,特别是孟、苟二子,昭述先圣,行诸当世。孟有“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之言,荀倡“宗原应变,曲得其宜”(《荀子?非二十子》),而非难子夏氏、子游氏等“贱儒”,皆有发扬孔学重实践精神之意。儒学后来的发展,不论是汉唐经学还是宋明理学,凡能对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风尚气质起引领作用或潜移默化影响的人物和流派,无一不是立足于社会的实践,对时代问题有切身的体认和深刻的洞察,从而能将理想寓于行动、付诸实际,收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导化大众之实效。这套知识的积累和涵育,离不开个体生命融入社会生活的工夫,在动静语默之间、洒扫应对之际,特别是人伦日用的行为之中,对个人亲历性事件细心地加以体味。因而,这些知识不是靠文字堆砌出来、不是逻辑思辨的结果;同时也非冥想独悟所获及,故又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在本质上,它是生活性的、伦常性的和社会性的。这些知识的播撒与传递,同样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场景和个体生命的“亲在”性,具有强烈的在场感和“寓理于事”的特点。杜维明先生近年来大力阐扬的“体知”观念,便能十分恰适地表达出这一独特性的意义来。这里我对此作出引申和发挥。
一、“体知”与认知
“体知”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用词,且出现甚晚。较早有如《后汉书》之《律历》论“律准”一节:
音声精微,综之者解。……熹平六年,东观
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张光等问准意。光等不知,归
阅旧藏,乃得其器,形制如房书,犹不能定其弦缓
急。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
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1)西汉元帝年间的京房(前77-前37)好音乐钟律,根据八卦原理用“三分损益法”,将十二律扩展为六十律,“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载”(《后汉书?律历上》)。至东汉章帝时,音准已成为难题,“自此律家莫能为准施弦,候部莫知复见”(《后汉书。律历上》)。张光为灵帝时人,时距精通“SE声之音,六律之数”的京房已在百年开外,所以不能定缓急、辨清浊,协律之术遂成绝学。这里,《律历》点出了声音与文字的不同,即“音不可书以晓人”,不能像文字那样记载下来、传之久远,所以在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之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这便有了所谓“体知”的问题。对此,南宋永嘉学派的叶适(1150-1223)曾经有一个评论。他说道:
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张
光论律准,盖数术家语也。岂惟数术,而道何不
然!心悟独见,与庸众异耳。且既得者无传,未
得者无教,古人所以叹绝学之难继、微言之难识
也。然而精不极不为思,物不验不为理,三代以
前,用力于是道者多矣。观周、孔所以教,不可言
无传;颜、曾所以学,不可言无师。秦汉虽残灭,
士犹欲思而不得,欲求而不至也。其后益下,怠
而不思,弃而不求,其道废绝,故有此论。自是以
后,偶然得者,夸而无传,泛然迷者,傲而无师。
则此论乃为障道之面墙,而心悟独见者,至理之
蟊贼也。学者可以惧矣!叶适上述说法,先是肯定了“心悟独见”的为道之学不同于庸众俗见,所以有绝学难继、微言难识的问题,但从实践的观点看,任何学说和道理总是可以检验的,总有传输或者接受的途径,所以不可以神秘化。在批评了数术家和后来的禅学、心学一类过分依仗个体经验的夸诞之言后,叶适认为,片面地讲“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可能会成为“障道之面墙”、“至理之蟊贼”。
除了儒家之外,佛家亦有“体知”之语。唐道世(?-683)编的《法苑珠林》有云:
今既觉过,徒畜坯瓶。物我俱空,宝惜何在?
是以体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美学.doc VIP
- 人文关怀的护理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VIP
- 基于Unity3D C#语言的防范疫情的游戏设计与制作.doc VIP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docx VIP
- 智能电气设计EPLAN 第2版 课件 项目五 任务三 热过载继电器部件制作.pptx
- 梅特勒pH计FE28说明书.pdf VIP
-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_第三章_第四纪基本问题_3-第四纪气候分解.ppt
-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VIP
- 《中等数学增刊1-2018》.doc VIP
- 银行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