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进取精神、责任意识、健康人格、诚实守信,树立和谐理念、正确的利益观和交往观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构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大环境;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传统节日为平台,将“无形”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具体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28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112-03
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传承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指明了方向[1]。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受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热衷和盲从,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底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涌现出众多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1.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操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育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都生长在民族的灵魂之中,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深深地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能够比肩于世界优秀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史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表达了报效祖国生死不渝的豪情壮志;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体现了民族利益至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屈原、岳飞、辛弃疾、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爱国故事,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史料。以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兴盛联系起来,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为中华腾飞而读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2.以民族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公义战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强调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在承担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两千多年前,《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主张“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倡导人们要以公心灭除私欲。贾谊在《治安策》中强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主张,《诗经》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彰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为天下、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先哲志士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摆在首位,执政为民,为民而忧,为百姓利益鞠躬尽瘁。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担当社会责任、崇尚奉献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3.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立志警句和神话传说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立志教育。孔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墨子言:“志不强者智不达”,告诫人们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人要有坚贞不渝的品质。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指出人要有理想信念,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