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典范之作
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苏秉琦先生的《瓦鬲的研究》一文,首次出版于1948年。实际上早在1941年夏天,苏秉琦先生就曾经依据北平研究院1934、1935两年间发掘斗鸡台所得的以及同时期内在陕西地区采集购买之瓦鬲材料,写成了《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一书,并寄交至香港商务印书馆。然而,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导致该书的出版事宜付诸东流了。1948年当《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作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陕西考古发掘报告第一种第一号在北平出版之际,为了补救起见,苏秉琦先生遂将原稿大意撮要重写,以《瓦鬲的研究》为篇名,加进发掘报告之中,作为附录一并出版。又因当时北平的印刷条件困难,出版时只好忍痛割爱删去了图版。直至1984年,《瓦鬲的研究》一文被收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再次出版,读者才有机会拜读到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这距《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原稿最初交至香港商务印书馆付梓之时,业已走过了40余年“坎坷的道路”{1}。
苏秉琦先生的《瓦鬲的研究》一文,共由五个部分所构成。
第一部分“斗鸡台出土瓦鬲的形制与年代”。主要以斗鸡台东区墓葬所出土的瓦鬲为代表,按照其特征将它们分为A、B、C、D四种不同类型:A型为袋足类,袋足肥硕,横切面近似正圆,圜底,外附实脚;B型为联裆类,袋足硕长,横切面不圆,尖底尖脚;C型为折足类,器身似直圆桶状,横切面略如楔形,足端有加垫实脚;D型为矮脚类,足肥而浅,足端呈圜底,外加实脚。在归纳了各类瓦鬲一般特征的同时,还分别测算了各类瓦鬲的足高与器高的比例。
第二部分“瓦鬲的分布与演变”。鉴于已发现的资料,A型袋足类的瓦鬲,分布中心区域似在渭河中下游(或包括豫西一带),而边缘区域则西至甘青,东至山东,北至热河,南至江淮;B型联裆类的瓦鬲,分布中心区域似在豫西,亦偶见于关中一带;C型折足类的瓦鬲,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一带,豫西一带也有发现;D型矮脚类的瓦鬲,多分布在关中、河南及山东一带。根据陕西斗鸡台等地的发现,从瓦鬲的形制演变来看,在A型袋足类中,锥脚形态的时代较早,铲脚形态的时代较晚,故而前者以A1代表之,后者以A2代表之;B型联裆类中除了具有自身特征的形态之外,还存在着具有两种过渡性的形态特征者,其中与袋足类相近的可用AB型代表之,与折足类相近的可用BC型代表之;C型折足类中可以斗鸡出土的三种瓦鬲作为标准式样,用C1、C2、C3代表之;D型矮脚类中斗鸡台出土的三种样式,同样可用D1、D2、D3代表之,陕西凤翔等地出土的瓦鬲,腹足出现分化的倾向,可用D4代表之,而殷墟出土的“圜络鬲”在形态上介于C型、D型之间,因此这种过渡式样,可用CD型代表之。
第三部分“瓦鬲的发生”。为了探讨瓦鬲是如何发明的,按照四种瓦鬲发生的顺序,将它们的顺序颠倒过来,从形态和制法上论证了D型的矮脚类出于C型的折足类、C型的折足类出于B型的联裆类、B型的联裆类出于A型的袋足类这样的发展演变轨迹,并进一步证明A型袋足类的发生年代比仰韶期(仰韶村彩陶所代表者)略晚,当在仰韶期与龙山期之间的过渡时期之内。
第四部分“瓦鬲的消灭”。所谓的消灭是指制造与使用而言,即瓦鬲是怎么样被淘汰的问题。在瓦鬲的四种类型中,D型矮脚类是最晚的形态,它的演变过程也就是瓦鬲的消灭过程。由瓦鬲的发展态势观察,D型矮脚类的最终演变为足端的实脚消失。D1、D2足端的实脚十分矮小,与C型的实足相比业已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到了D3、D4足端的实脚消失,于是鬲终于被?f所替代了。从器物形态的演变过程来看,?f是鬲逐渐演变的结果,然而真正促使前者发生变化的乃是支撑方法的改变,而非后者的发出,不能倒果为因。也就是说,由于鬲的支持方式发生了变化,其原来的支撑功能逐渐丧失,于是实脚便成了赘疣,故而退化并消灭的。至于鬲蜕变为?f的时间,据已发现的考古材料推测,大约应当在公元前第五世纪左右。
第五部分“结语”。按照瓦鬲的发生顺序分为四期:第一期,自原始鬲A型发生至AB型发生前,约当仰韶期后与龙山期前;第二期,自AB型发生自至BC型发生前,约当龙山期;第三期,自BC型发生至CD型发生前,约当龙山期后至殷周之际;第四期,自CD型发生至瓦?f发生前,约当殷周之际至战国。从瓦鬲的分布范围和存续的时间来看,A型的发生大约出自陕豫之间的一种古文化,约当龙山期前在河南首先消灭,在陕西存在较久,直至C型流行后才逐渐消灭,在甘青和东北存在亦甚久,一直到战国时期。B型约当龙山文化发展到河南的初期,在豫西一带发明,向东北传布到豫北,向西传布到关中,最西的影响曾远达洮河流域。C型大约发明于B型发达的中心,其发生的时代约当龙山期之末,分布及演变中心似不出陕豫两省,而且在关中一带流行的时间要比河南较久。到了殷周之际,C型的晚期样式与D型的早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