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回顾与评论
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
摘要:乡村问题是中国的主要问题,这是学术界的共识。随着近年来乡村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乡村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笔者在搜集、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百余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进行回顾和评论,以为今后乡村教育研究的推进和深化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关键词:现代化;乡村教育;教育研究;学术评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5-0037-06
一、引言
中国乡村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中国乡村教育古已有之,但是乡村教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研究主题,实际上跟乡村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进入人们的视野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中国乡村教育的前提是要有对中国乡村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政治、经济、宗教(包括信仰和仪式)的历史与现状的真实的、确凿的认识和判断,还应该特别关注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国家建设”抑或“民族建构”(nation-building)中扮演的角色和被赋予的地位。
随着近年来乡村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乡村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教育历史变迁与现实状况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是摆在每一位乡村教育研究者以及乡村研究者面前的重大命题。
古语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乡村教育研究应该重视自己的学术传统。我认为,在充分总结、反思和吸取已有研究成果之精粹的基础上,或者说在扎实的“反思性继承”的基础上,既不断从实求知,开拓进取,使乡村教育研究真正成为中国教育学术的基础和亮点,又能对目前中国教育学术之“熊瞎子掰苞米,边掰边抛”的痼疾进行“文化治疗”和典型示范,方能凸现其学术及社会文化价值。为此,在搜集、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百余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进行回顾和评论,以便为今后乡村教育研究的推进和深化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本文以时间前后为叙述主轴,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分界点,采用边述边议的写作手法,对其前后的研究进程,特别是1999~2007年间的代表性作品、观点分别论述如下。
二、1949年以前的中国乡村教育研究
从目前国内已知的文献资料看来,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村教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以外国传教士和探险家为主的中国乡村教育见闻和轶事的简单记述,弥足珍贵。在人类学、历史学的视野中,大量流传至今的地方志、家谱等文献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乡村教育的资料和线索。
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但没有实施。1904年,清朝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正式开启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的潮流和制度建设的大幕,延续1 300多年的科举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结束了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自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前途未卜的历史局面有所改观。经过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和“进步”、“民主”和“科学”成为流行的革命口号。使得“传统”与“现代”的问题终于不可避免地摆到了国人面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社会议题和学术主题。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学制的新方案(亦称“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其后虽几经修改,但基本上是民国时期沿用的基本学制模式,实践证明,该学制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
如果说。1920年代以前,“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还只是居于城市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热烈讨论的话题,1920年代之后,则产生了以知识分子为先导,旨在“建设乡村,培养新民”的具体教育实践,形成了中国教育学术史上第一次乡村教育研究的高潮,产生了以下七个主要的实践流派及其极具实践价值的教育模式和学术价值的大量作品:1)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发展出的教育模式是定县模式或“青年会式”,代表性作品有《10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在IIRR国际乡村改造研讨会上的讲话》等;2)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发展出的教育模式是“邹平模式”或“孔家店式”,代表性作品有《乡村建设理论》等;3)以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教育”派,发展出的教育模式是“晓庄模式”,代表性作品有《行知行》、《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