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粉丝研究与抵制理论
中图分类号:G122;G206;IO-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4)01-0111-07
1992年亨利?詹金斯发表《文本偷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文化》(Textual Poae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Culture),为粉丝研究提供了一个的新的理论话语。亨利?詹金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一个粉丝圈内人的身份,通过分析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粉丝消费、粉丝社区、粉丝文化实践与策略,以及把粉丝看成文化傻瓜(cultural dupes)的媒体,由此发现粉丝是“文本偷猎者”,而粉丝的“偷猎”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积极的参与。十年后马特?希尔斯的《粉丝文化》(Fan Culture,2002)面世,从心理学和身份认同理论对被“想象”成“他者”的粉丝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希尔斯是电视剧粉丝,他的许多学者同事也是粉丝。但他认为“粉丝不喜欢学者,反之亦然”。在学者与粉丝双重身份上,如何组合这两个矛盾的主体是粉丝研究中无法绕开的问题。在理论与现实的纠结之后,希尔斯将自己的研究立场称为“粉丝型学者”(fan-scholar)。
无独有偶,又一个十年后,2012年琳?朱贝尼斯与凯瑟琳?拉尔森共同发表《十字路口的粉丝:庆典,耻辱与粉丝/制片人关系》(Fandom At The Crossroads:Celebration,Shameand Fan/Producer Relationship)。她们称自己为学者型粉丝(scholar-fans),并挑战希尔斯的定义,认为他是“假装成粉丝但不是真正的粉丝”。琳?朱贝尼斯是个心理学家。凯瑟琳?拉尔森是大学的文学教授。两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女性,拥有博士头衔、家庭、丈夫和孩子。连她们自己也没想到,像受了魔障,突然有一天她们成了电视剧《超现实》的粉丝,如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般掉进兔子洞,于是一切都变了样。《超现实》(Supernatural)是美国华纳公司2005年推出的一个电视连续剧,讲述温彻斯特(Winchester)兄弟“捉鬼”(各种超自然的邪恶现象)的故事。直至2013年仍在继续。观众群原设定为18-49岁的男性。后来吸引了大批女性观众。詹金斯2007年在博客曾问有什么电视剧可看,粉丝纷纷推荐《超现实》。两位女学者也是在朋友的劝说和“诱惑”下犹犹豫豫进入该剧(她们将看剧那天叫“堕落日”),从此充满热情和耻辱,一头跌进粉丝圈,挣扎在学者、粉丝、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之间。两位将历时五年的粉丝经历写成书。原打算把粉丝和学者的观点评论并列在书中出版,未能如愿,只好分成两本。
2013年两位学者又写了《粉丝高潮》(Fangasm),由爱荷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非学术著作,完全从粉丝角度叙述她们的粉丝经历,“一种轻松的阅读”。“Fangasm”是一个组合词,由fan(粉丝)和orgasm(性高潮)合二而一,指粉丝的亢奋状态,如见到偶像时的狂叫(甚至昏厥),或者看到原文本后进入粉丝小说创作的如醉如痴,持续兴奋。两位学者也有过疯狂的粉丝经历:为了抢到一张偶像见面会前座的票,她们从美国东部飞到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凌晨4点到达后便立即加入粉丝们排队的行列……谈及研究出发点时,她们说无论是粉丝群或者研究粉丝的学者都有一种挥之不起的“羞耻感”:
……作为粉丝的羞耻,为粉丝的一些极端行为而感到羞耻,为“某类”粉丝而羞耻,为将自己的粉丝行为昭告世界而羞耻……同时,也为研究粉丝这种“无聊”的话题而感到羞耻。更糟糕的是,自己还接受这种无聊的快感,当一个“坐得太近”而不是保持适当距离的观察者。
如两位女学者的书名所言,粉丝研究正在一个十字路口。学者与粉丝双重身份是一个两难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粉丝研究,梳理粉丝研究中的学者立场,颇有参考意义。不仅可以温故知新,为将来的粉丝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解开学者研究粉丝“当局者迷”的神话。为什么学者成为粉丝会觉得“耻辱”?这种“耻辱”是从哪儿来的?粉丝研究中学者与粉丝双重身份是杏导致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呈现出矛盾状态?科技革命带来的网络普及又会为粉丝文化构建什么新话语?本文仅就英语圈粉丝研究中学者/粉丝身份进行讨论,同时也探讨与之相关联的抵制理论问题。
一、粉丝研究的发展
粉丝研究的历史不长。从《文本偷猎者》到《十字路口的粉丝》也不过20年。可是粉丝的历史在西方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美狄亚》。之后的历史有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粉丝自杀,也有拜伦的粉丝尤其是女粉丝充满整个上流社会。案例之多,恕不赘述。在大众文化研究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前,“粉丝”(fans)在英语中是一个贬义词,具有社会等级身份的暗示。只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