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包气带湿热环境监测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冈石窟包气带湿热环境监测分析

云冈石窟包气带湿热环境的监测分析   摘要:云冈石窟围岩和覆盖层整体处于包气带中,为了研究其湿热环境对石窟的影响,通过在覆盖层的监测孔、石窟砂岩的垂直和水平监测孔布置空气环境监测仪器,进行了云冈石窟包气带湿热因子的观测试验,并对湿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埋深1 m以下,包气带气温稳定在116 ℃ ~117 ℃之间,而空气相对湿度则接近饱和状态。气压观测还表明包气带存在垂向上的气压梯度,梯度方向随季节变化,为空气和湿气运移创造了客观条件。   关键词:湿热环境;包气带;云冈石窟;监测实验;水汽;风化;砂岩   中图分类号:K8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15)002009304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 km。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 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北魏至今已有1 5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石窟遭受着自然界各种风化营力的侵蚀破坏,尤其是暴露于石窟外壁的雕像与题记已经几乎全部消失,史书记载的10万余尊大小石佛目前仅存51 000余尊,石窟保护工作日益严峻。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逐渐展开了石窟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目前专门针对石窟湿热环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关于温湿度的研究大多存在于石窟内部凝结水研究中,旨在通过调节岩石包气带的湿度从而控制窟内凝结水量[17]。[HJ]   鉴于云冈石窟围岩和覆盖层整体处于包气带中,与外界存在密切的水汽交换关系,从而对石窟表面的风化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湿热环境对石窟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包气带中的湿热环境进行了专门的监测研究,介绍了云冈石窟包气带湿热因子的观测试验及其结果,并对湿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为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研究区自然条件   1.1气候条件   研究区所在的大同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多年平均降水量372 mm,水面蒸发量1 700 mm,年平均气温70 ℃,平均风速达23 m/s。而云冈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4238 mm,大部分集中在7月、8月,月平均100 mm以上,其降水量为全年降水总量的77%。年平均蒸发量1 7458 mm,6月份最大。冻结期从11月至翌年3月,冻结深度可[HJ]达15 m。窟区温度变化明显,全年温度1月份最低,平均温度-114 ℃,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31 ℃,全年平均日温差为1374 ℃[8]。   根据云冈石窟历年月平均温度监测,石窟窟外平均相对湿度526%,1月、2月湿度较高,4月、5月较低。洞窟内相对湿度波动幅度较洞窟外小。冬季窟外湿度大于窟内,而夏季窟内湿度大于窟外。有窟檐的第5窟窟内湿度波动幅度最小,最大日湿差39%,无窟檐的16窟窟内最大日湿差为87%。黄继忠[9]曾根据多年的监测资料,发现窟檐的存在使得文物免受太阳直接照射,从而使洞窟内的温湿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减少了水与岩石的直接接触,大大地减缓了石窟的风化速度,现实中建有窟檐的洞窟雕像要比没有窟檐的洞窟保存得好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古人修建的窟檐对洞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1.2水文地质特征   云冈石窟南、西毗临十里河,处于十里河三级基座阶地上。窟顶为低山丘陵,地势平缓,呈波状起伏,北高南低最大高差55 m左右,从宏观上决定了地下水自东北流向西南的整体趋势。孔隙水与裂隙水是窟区地下水的两种主要类型。作为基岩的侏罗统砂岩是研究区的主要含水层,地层产状很平缓,发育交错层理,含有少量粉砂质泥岩夹层。厚层砂岩被北东向和东西向的垂直节理所切割,形成裂隙岩体。由于长期煤矿开采排水,地下水位总体具有下降趋势。根据石窟保护区12个勘探孔(图1)的水位记录[4],砂岩裂隙水的水位一般在1 138 m以下,即低于洞窟底板,也有零星钻孔水位可以达到1 150 m。砂岩的顶部覆盖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8 m,但洞窟伸展范围第四系厚度一般小于3 m,越靠山体边缘厚度越薄。第四系地层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为粉砂质黏土(粉土层),下部为粉砂、中粗砂和砾石的混合物(砂砾层),砂砾层的厚度比粉土层略大[10]。根据考古发掘结果,粉土层含有瓦砾、煤灰等人类活动遗迹。粉土层上生长了一些植被,主要是较为密集的矮草、稀疏分布的乔木和少量灌木。2009年以来,石窟东部山顶通过人工植树形成了树林。   由于地下水位偏低,石窟岩体和覆盖层大部分处于厚达20~40 m的包气带中,在如此厚度的包气带影响下,地下水的补给微弱且季节性变化不显著。地下水主要通过侧向径流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