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春晚作品”到“小品基地”
岁末将至,央视春晚话题照例升温。近年来,“上海独脚戏能否登上春晚舞台”的悬念不时惊现,几度胜利在望,又几度折戟沉沙。长此以往,上海滑稽进军春晚,仿佛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信心满满,却步履艰难。然而,很多人恐怕并不知道,每年春晚最受欢迎的小品,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北货”,上海原创作品却已占据一席之地――201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郭冬临、牛莉主演的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以及2013年元宵晚会上由上海笑星王汝刚领衔,孙宁芳、石磊主演的小品《回家过年》,都出自同一位上海编剧之手,他便是虹口区文化馆书记、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剧协和上海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负责人俞志清。
今年,俞志清的两个小品《清白》和《失联》又被宣传部选中,代表上海送审春晚。前者讲做好事被误解,后者讲手机依赖症,紧扣社会热点,颇有“春晚相”。俞志清似乎对《失联》更有信心,该剧去年已经在全国各省市的二十多个优秀小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展演一等奖。小品展现了“低头族”的各种常态(亦是异态):充耳不闻,旁若无人,甚至癫狂失控,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网络、手机以及各种平板终端的发展给人际关系造成的“咫尺天涯”的窘境。中国剧协的专家评价这部小品举重若轻,用一种极致夸张而又轻松愉悦的喜剧手段,触碰了一个复杂而又沉重的社会问题。
春晚小品:
三十秒不笑就拿下
俞志清无疑是感恩春晚的,虽然作品登上春晚舞台之前,他已经是个在国内小品领域声名大噪的得奖专业户,而且无论是注重艺术性的中国戏剧奖,还是倚重“笑果”的央视小品大赛,不同标准、各种赛制下,俞志清仿佛都能如鱼得水,获得褒奖。但是,专业领域的奖项,只能代表专家的意见,而“上春晚”不仅为俞志清打开了在收视率最高点亮相全国电视观众的崭新局面,同时也意味着代表观众趣味的春晚节目组的肯定。
然而,任何成功都属于有思考的头脑。俞志清之所以能在小品的领域里左右逢源,与他对小品这门文艺形式的“细分”研究息息相关。
在旁人眼里,他一定是个春晚舞台的成功者,但当记者请他谈论春晚经历时,他谈的尽是些“痛苦的记忆”。
继《一句话的事儿》之后,2011年央视春晚再次看中了俞志清的剧本《调解明星》。关在节目组连续半个月天天改本子的经历,让俞志清今天想来都有些后怕。《调解明星》的责任编辑是春晚语言类节目统筹王宝社,俞志清第一次被他“约谈”时,总导演马东也在场。那天晚上,马、王二人先是客气地将俞志清的剧本夸奖一番,然后严肃地提出必须按照“春晚要求”修改剧本。因为已有去年的《一句话的事儿》垫底,俞志清本以为可以驾轻就熟,第二天一早就把本子改好了。没想到王宝社当晚看了本子,又提了一堆意见。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日复一日,就这样不断改,不断提意见,继续改,继续提意见……如此折腾了半个月,改了十几稿。直到除夕临近,剧本终于定稿,由上海话剧中心排演。节目顺利进入“五审”,市委宣传部、文广局的领导也兴奋地赶去北京助阵,都想亲耳听到好消息,无奈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拉下来了。
虽然这是一次未能修成正果的痛苦之旅,但它仍为俞志清在进军央视小品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他的作品《回家过年》在两年后再次成功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
俞志清说,春晚小品有其自身规律,导演组在审小品时有专人统计笑点,三十秒之内没笑声,节目就一定被拿下。俞志清拿剧场效果比做“烧开水”,“温水煮青蛙”是决计行不通的,春晚小品一定是开场就达到90℃,上来就“炸开”,然后不断“往上冒”,直至冲到沸点。因而,很多北方小品往往开场就会有一段乃至几段类似贯口的顺口溜、打油诗,目的就是一开场就设置笑点。这在俞志清看来,便是春晚小品的创作规律之一。
2013年春晚节目组再次选中俞志清的《回家过年》,从头开始大家都觉得很好,俞志清也并未重蹈两年前反复改稿的噩梦,节目组只是提出“要请一个上海笑星来参演”的要求。节目最终通过了所有审查,但由于这一年大腕多、节目多,导演组就把《回家过年》“平衡”去了元宵晚会。
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异常热烈。令俞志清非常感动的是,有一位福建打工妹,在看完元宵晚会后,连夜在网上写了观后感。她已七年没回老家过年,看了《回家过年》后觉得小品讲出了她的心里话,每年春节她都会为一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女人就没有过年与父母团聚的权利?《回家过年》既提出了这个经典困惑,又给出了解决方案。
捕捉热点:
一要深入,二要敏锐
“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前不久中共中央提出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而俞志清之所以能在小品创作这片园地里茁壮成长、硕果累累,与他早就领悟并长年实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