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政治化叙事到多元探索中国灾难电影研究.docVIP

从泛政治化叙事到多元探索中国灾难电影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泛政治化叙事到多元探索中国灾难电影研究   摘要:中国灾难片受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社会主流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形成泛政治化的叙事成规;进入后现代时期以来,灾难片开始了多元化的探索,如将灾难与中国电影的家庭伦理叙事传统结合。面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语境,通过电影增强国人的灾害意识与灾害认知,是中国灾难片的发展之本。   关键词:泛政治化;后新时期;多元表达;人性观照;灾害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张霁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河南开封475001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变化和社会文明发展带给人类对自身前途的焦虑,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工具理性反思,使灾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以好莱坞灾难片为代表的电影文化,如《后天》、《2012》等,不仅在全球制造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还直接影响其它国家灾难片的创作及发展,如日本电影《日本沉没》、韩国电影《海云台》等,都直观呈现了灾难及灾难发生后的社会应对。中国内地近年也拍摄了灾难题材电影“三惊”系列(《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超强台风》、《极地营救》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关自然灾害的叙事,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在莫?亚科沃对灾难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自然界的袭击”:“最常见的一类灾难片是把人类社会投入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祸中”;中国灾难片几乎都是有关自然灾害的。通过对中国灾难片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解读现象背后的生产机制及意义结构,阐述作品中被表达、被强化、被彰显、被遮蔽的本质,并具体阐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1990年以前:泛政治化的灾难片叙事   华夏原始初民茹毛饮血结绳记事,受生产力水平拘囿无法理解天崩地裂、水火肆虐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更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却有着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于是产生了许多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神话故事。“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了女娲“补天”、“止雨”的故事,还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都是华夏初民对战胜自然灾害的一种美好的想象性寄寓,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发轫之初就有着征服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电影在中国是一种舶来品,西方人最早在中国放映电影,才逐渐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入。中同电影尚处于草创期时,灾难片就已经在西方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灾难片是英国导演詹姆斯?威廉斯拍摄于1902年无声片《火灾》。为了追求高票房,西方惯以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以刺激受众感官,如《火烧旧金山》将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作为背景,其中以出色的音响效果配合二十分钟之久的大地震场面,使画面与音响完美地结合,且藉此获得第九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金像奖。   早期中国电影人不乏对灾害片创作的探索,但长期以来“文以载道”文艺传统,使电影深受传统文化中入世精神的影响。当时电影对自然灾害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自然灾害作为叙事背景,旨在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缘于“天灾人祸”,即自然灾害与旧世道的大夜弥天。第二种是将自然灾害作为叙事开篇的“楔子”,类似《水浒传》的引子是天下瘟疫盛行,《三国演义》首先道出东汉末年的动乱。   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灾难片,是以1955年“民主三号”海难事件为原型拍摄的《雾海夜航》(1957)。该片创作的“鸣放”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艺作品较为多元,于是才有《雾海夜航》这样直面自然灾害的影片。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反“右”开始后,“鸣放”时期拍摄的电影大都成为电影界“拔白旗”的斗争对象。   《十二次列车》(1960)根据1959年沈阳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遭遇山洪围困的真实事件创作。“十二次列车”在旷野中被山洪围困,经党政军的全力救援后脱险。该片在中国灾难片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影片将文艺的教化作用与电影的“资料体(corpus)”功能缝合,构成灾难片的元话语体系,具有示范性作用,标志着中国灾难片叙事结构和策略范式的形成。   二、后新时期:灾难片的叙事多元化   进入后新时期,伴随各个领域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国电影也勇敢地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从1994年起我国每年以分账形式引进十部国外大片。“按照贯彻江泽民同志讲话中‘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从繁荣中国电影的角度提出,从当年起‘中影公司每年要组织进口、译制好可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基本反映世界电影艺术最新成就的10部影片’。”五年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进国外大片的配额增加至20部;2012年这一数量扩大为50部。不断增加的引进大片,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的电影银幕,关键是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与经验参照,中国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