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黄庭坚人生经历出发浅析其诗歌中夜精神意蕴
从黄庭坚的人生经历出发浅析其诗歌中“夜”的精神意蕴
摘 要:黄庭坚的诗歌中常用“夜”这一意象,随着其人生阅历的丰富,“夜”作为诗人心境的表现和烘托,其包涵的精神意蕴也有所改变和发展。相由心生,意映心境。本文以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年代为出发点,结合其人生经历,浅析他笔下“夜”的象、境、情的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黄庭坚 诗歌 精神意蕴
黄庭坚诗歌中的“夜”,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展现了不同的精神意蕴,反映出他的人生关怀和情感心境。首先,“夜”作为一种自然变化,是与诗人的自然情节紧密相连的。另外,诗人笔下的“夜”,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之变,更像是诗歌表现的一块幕布,是其他景物描写的承载者,由“夜”渲染出一定的意境。此外,“夜”是万物休憩、天地安静的时候,而此时对于情感丰富的诗人来说,也恰恰是怀念思考的时刻,生活的艰辛、仕途的艰难、朋友的离别等诸事诸情往往在“夜”间涌上心头,引发诗人感慨,因而“夜”也成为诗人思考、冥想或是感慨的一片时间领域,对于诗歌情感表达而言具有独特的作用。笔者主要参考了孔凡礼、刘尚荣选注的《黄庭坚诗词选》,从中选取典型代表的诗歌,结合其人生经历,通过解读诗歌进而分析诗中“夜”的精神意蕴。
一、 萧萧叶落夜,诗中骋才情
黄庭坚是位赋有才情的诗人,17岁时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早年的诗歌创作,颇具宋初的诗风,多是自然清新之作,深刻反映出诗人的少年情怀,此时他诗歌中的“夜”,具有明显的自然风貌,显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和才情。我们以《云涛石》为例进行分析:
造物成形妙画工,地形咫尺远连空。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清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属起清风。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①
此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黄庭坚正是青春年少、才气当头的年纪。诗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描写云涛石的风貌,整首诗既有实写,也带有想象。白天诗人亲眼观察到石块的形貌,上面的云涛栩栩如生,景与景相融,以小景融入大景。诗的后两句,“夜”已来临,时间上形成自然过渡。“夜”的独特环境使得诗人的感受力随之增强,诗人沉浸在夜中,与夜、与夜中的云涛石融汇在一起,坐在石上,倾听着耳边萧萧的落木,感觉自己半醉半醒,仿佛真的置身于云海之中,飘摇在茫茫的江湖上,断断续续地做着美梦,怡然自得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觉到,诗中的“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象变化,诗人对此的描写和渲染均是为突出云涛石带来的神奇之感,而“夜”又为这种神奇增添了些许神秘,让我们更加感慨造物主的超自然力量。另外,“夜”是一种自然之景,云涛石也是自然所造,夜中的云涛石是一种自然之物与自然之景的融合,这种交融带给诗人独特的美的感受。“这首诗表现出一种奔放之情。”②诗人借“夜”将想象力抒发到极致,更通过在“夜”中的感觉描写将这种奔放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他年轻时期诗歌创作的精神风貌。
二、 皓空明月夜,寄寓人生情
在黄庭坚的诗歌中,“夜”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意象,它常常被当做一种布景,诗人写夜的同时也描写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由此生发无限的感慨。因而,诗人常常写夜景,通过夜景的描写丰富夜的精神意蕴,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如《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③
这首诗作于熙宁四年,此时黄庭坚27岁。现实中的情况是诗人的叶县尉任期将满,接下来却不知道要何去何从。诗人在平舆怀念远在并州友人李子先,并借友人的遭遇反衬自己政治路途上的困境和有志难伸的矛盾心理。此诗中的“夜”,不是一个孤立的意象,而是与月结合在一起的。明月夜,寂寥情。明月为夜增添了清凉,夜为明月衬托出高远。冰凉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置身夜中,难免心生孤寂之情,况且心中的孤苦又无人诉说,怎能不心生凄凉?
此外,笔者认为,“夜”这一意象在这首诗中又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诗人有着美好的年纪,也想有所作为,可是现实是他一直身处下僚,只能是空有抱负,无计施展。“夜”在诗中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政治前途的迷茫之情。自己是“千里马”,可是碰不到“九方皋”的赏识,前途仍旧是黯淡无光,因而,此时“夜”就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的幕布,更是他看到的人生中的一种背景,即使是有明月、有光辉,但它的高远也往往是触不到的,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冷清,流露出一定的感伤色彩和无奈之情。
三、 孤独漫漫夜,伤惘叹离情
黄庭坚的晚年诗作中的 “夜”,大多成为他思考、冥想的一片时间领域,渗透着诗人的人生感悟,情意真切感人。从绍圣元年直至崇宁四年,黄庭坚先后迁移黔州、戎州、荆南、太平州、鄂州、宜州等地。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不断迁谪的过程中度过的。诗人融入夜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复咀嚼生命的点点滴滴,深刻品味人生况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