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人生视角解读我叔叔于勒
从人生视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摘 要: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传统上往往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本文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来解读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视角 生活状态 生命关注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传统的主题:“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实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认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种对作品主题的解读显然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我们又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一、菲利普夫妇:高贵的清苦人
菲利普夫妇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其戏份可谓不少。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他们一家人的经济状况。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使我们很显然能了解到菲利普夫妇的生活状态。作为小城镇中产阶级的小市民,菲利普夫妇也渴望过着很体面的高贵的生活,也有与人往来交流感情的需要,但现实不允许他们按照他们所期望的那种生活方式来进行,于是他们处处“节省”,女儿的长袍也是要有的,由于买不起成品的,只能花极少的钱买来布匹自己来做。
每星期日,他们一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可见他们对自己的穿衣打扮很是讲究,决不会随便装束,不修边幅的。他们努力地保持着高贵的姿态。
菲利普夫妇的生活里是充满了希望的。他们亲兄弟的两封来信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也是他们努力保持着很体面的生活状态的动力。弟弟的来信让他们一家人深为感动,成了家里的“福音书”,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几遍,见到外人就拿出来给人家看,好像在对别人展示着家里的藏宝,使得自己一下子很有面子。实际上,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何况精打细算还过着窘困生活的菲利普夫妇。经济拮据的菲利普一家急盼境况改善这纯属人之常情。所以菲利普每逢星期日,都会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种“与日俱增”的希望,随着衣衫褴褛的于勒的出现而瞬间破灭了。于勒的出现,对于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菲利普夫妇本能的反应,就是尽快远远地躲开这个“讨饭”的人,改乘胜玛洛船回去了,继续过着他们清苦的生活。
二、于勒:与命运交手的失败者
小说中,生活给于勒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使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起伏。
当初的于勒行为不正,爱糟蹋钱,甚至逼着父母动老本,把自己所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自己哥哥的那一部分。这种行为恐怕在任何人眼里都可以称之为“坏蛋”“流氓”“无赖”了。
迫于生活的无奈,于勒踏上了美洲的淘金之路。在美洲的最初时间内,于勒也许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存状况,也确实很卖力地工作过、劳动过,甚至“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但仍因恶习未改,最终还是落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靠卖牡蛎来讨一口饭吃。于勒的生活轨迹可谓是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了起点,甚至到了更坏的程度。生活的确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是一个与命运交手的失败者。
于勒并不像“我”父母说的是一个贼,也不像老船长所说的是个老流氓,只是他不像社会上的一般人那样爱惜金钱,才把自己有限的遗产挥霍罄尽,以致于到美洲发了财后不久又破了产,只得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从穷到富再到穷,人生就是这么残酷而富有戏剧性。从于勒的人生命运来看,作者告诉我们生活的残酷性、戏剧性以及在经济社会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的严肃性。
小说中正面描写于勒的内容并不多,其语言更是少的可怜。“2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这样一个小人物,“不公的上帝连他说话的权利都剥夺了”。
三、约瑟夫:纯真情感的守护者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写法,以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经历了家庭改变的全过程。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生活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