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竹杖赋解读庾信入北后对仕途看法
从《竹杖赋》解读庾信入北后对仕途的看法
《竹杖赋》是南北朝著名作家庾信入北后的借物咏怀之作。全文以“楚丘先生见桓温”始,通篇表达了“楚丘先生”对“赐杖”的强烈反应。这实际代表着自比为“楚丘先生”的庾信与隐喻为“桓宣武”的魏、周政权的一次正面交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此赋对说明庾信入北后的仕隐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证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后人对此赋寓意的推测往往莫衷一是,竟然形成了“辞官之作”和“求官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者认定魏、周逼迫庾信仕敌,过分关注庾信的“哀思”,继而推理出庾信由“哀”到“恨”,不情愿步入北周仕途的心态,得出此篇亦为哀思之作;后者认为庾信入北后因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与现实有强烈的反差,借文章表达求官之意。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忽视了庾信心态的矛盾性,因而难免各有片面之见。事实上庾信在入北后一直怀有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总结了梁王朝灭亡的原因,指出了梁元帝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失误(见《哀江南赋》),可见他虽恨西魏政权夺他家园,使得他不能返回故土,但也不能不面对现实,客观地总结教训,况且陈已代梁,想回也回不去了。面对这个现实,羁留北方多年的庾信不再象刚入北时那样愤怒。同时他在魏、周也得到了一定的尊敬,出于实现个人抱负的想法,他也想做出一番事业!只是家仇国恨一直困扰着他,强烈的思乡又使他悲伤不已,所以他一面仕周,一面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哀伤的情感。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进入了“仕途”与“归田”两难的境地。因此他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时时存在着矛盾,如何把握这种矛盾的心态是理解此赋的关键。
桓宣武平荆州,外白:“有称楚丘先生,来诣门下。”
庾信在赋中为何要设置桓温和楚丘先生这两个人物,成为后人理解此赋时第一个要点。桓温为东晋大将,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专擅朝政,死后封宣武侯。其子篡晋帝位,追其为宣武皇帝。这与魏相宇文泰的发迹史十分相似。这里有个历史问题,宇文泰并不是平荆州的人,而且平荆州时庾信也不在江陵,因此桓温指代谁也引起了后人的争议。鲁释在桓宣武指代谁的问题上,认为不过是 “借古人发端,并无需合乎历史,更不益事事比附。”这一理解典故的方法十分可取,但他在解释时仍有拘泥:鉴于史实,他推翻了倪释的桓玄武指代宇文泰的说法,指出桓玄武实际上既非宇文泰,亦非于瑾,而是比喻北周朝廷,又各含于瑾、周武帝的影子。我认为根据鲁释的出发点,就不必拘泥于宇文泰是否参与当平荆州,庾信借用桓温其人,显然意在比喻北魏与北周得当权者。
“楚丘”、“荆州”都指代梁元帝时的国都“江陵”。可见庾信时时不忘自己的来历。“楚丘先生”,倪释中提到是出自刘向《新序》“楚丘先生见孟尝君”。谭正璧、纪馥华《庾信诗赋选》注出处为《韩诗外传》,记载如下:“楚丘先生披蓑带索,往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楚丘先生曰:‘恶君谓我老!恶君谓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车赴马乎?逐麋鹿、搏豹虎乎?吾则死矣,何暇老哉!将使我深计远谋乎?定犹豫而决嫌疑乎?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吾乃始壮耳,何老之有!’孟尝君赧然,汗出至踵,曰:‘文过矣!文过矣!’诗曰:‘老夫灌灌。’”刘向《新序》中所记与此大体相同。这段典故能否成为证明《竹杖赋》为求官之作的首要依据?有必要参照赋中如下描写:
桓帝曰:“名父之子,流离江汉,孤之责矣!”及命引进,乃曰:“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乃是江、汉英灵,衡、荆杞梓,虽有闻於十室,幸无求於千里。寡人有铜环灵寿,银角桃枝。开木瓜而未落,养莲花而不萎。迎仙客於锦市,送游龙於葛陂。先生将以养老,将以扶危。”
所谓“名父之子”与庾信的身世很吻合。我国古代王朝,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如:《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谋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可见赐杖之举偏重于尊老,“先生将以养老,将以扶危”。对于赐杖的理解,鲁释把重点放在“养老”,而倪释把重点放在“扶危”上,认为这是魏、周王朝借赐杖赋予庾信以权位。虽然授杖也有过给予权力的象征,但是从下文楚丘先生举的几个“授杖”的例子:“孔光谢病,袁逢致仕,吴濞不朝,杨彪丧子”,读者不难看出,这里的“授杖”重点在于“养老”,倪注不确,谭正璧、纪馥华释为 “是魏、周逼己以仕也”也是臆测。 但是否真如鲁释所说是庾信 “求官”的发端?其实庾信在接着的一段文字中,借楚丘先生之口,已表达出此时自己对做官的态度:
先生笑而言曰:“中国明於礼义,?於知人。心之忧矣,为我生民。
这句话可谓庾信的心理写照!上文桓宣武十分客气委婉的表达了对楚丘先生“老矣”的看法,庾信对此既礼貌地点出了所谓“赐杖”是符合“礼义”的,又对当权者不懂己心的事实作了先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第一次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Let’s learn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doc VIP
- 急诊急救知识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智慧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解决方案.ppt VI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自评价报告..docx
- 石油化工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研究.pptx VIP
-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2.4答案.pdf VIP
- 2026年咨询工程师考试题库【完整版】.docx VIP
- 2023年7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科研课题成果.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