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教育观刍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梦龙教育观刍议   摘 要:冯梦龙等身著作中体现出他的教育观。他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成个人”,“教”的目的是为了“爱人”;他崇尚学习,认为学无止境,必须惜时努力,勤奋学习;他认为“动”“静”结合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关键词:冯梦龙;教育目的观;教学态度观;追求知识观   作者简介:王家伦,苏州大学文学院;刘玉,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017-03   冯梦龙(1574―1646),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梦龙著作等身,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四书指月》《智囊》《折梅笺》《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冯梦龙不是典型教育家,但他的各类作品却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为此,笔者特地检阅了魏同贤主编,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的18册《冯梦龙全集》,初步整理分析如下。   一、教与学的目的:“爱人”与“成人”   《说文解字》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释“学”为“觉悟也”。古往今来,对教学的解释有很多,而冯梦龙认为“教”是为了“爱人”,“学”是为了“成人”。   1. 学为了“存心复性”。习的目的是什么?冯梦龙在《四书指月》中给出了答案:“圣贤教人学问,不过要人成个人。”这是他对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的感悟,他用更通俗的语言告诉世人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孟子认为,“求放心”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求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在“求其放心”的语境下,《孟子》中“学”的目的在于“存心复性”。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或恢复人之善良本性,这可说是儒家的大传统。   因此,冯梦龙说“圣贤教人学问,不过要人成个人”完全符合儒家传统。圣贤把学问传给后世也是为了子孙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不仅是“人”,还要“成个人”。何为“成个人”?笔者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要让自己成为那个想要成为的人,能充分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因此,圣贤教人学问的唯一的或曰根本的目的就是教导后人追求心灵的旷达、境界的高远。   之所以能有此认识,是因为冯梦龙出身世家,无论是在家中的苦读,还是与文震孟、姚希孟等的交往,或者是数度湖北麻城的讲学会友,都在他身上留下了儒家的印记。他自己为了科举数十年苦读,读的主要又是《四书五经》。   2. 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他人的老师。那么,为人师者,该如何教导学生呢?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冯梦龙对这句话的理解颇有见地,他在《四书指月》中说:“好为人师,是上人之心;诲人不倦,是爱人之心。”   显然,孟子和冯梦龙对“为人师”都没有贬义。“好为人师”的关键在于一个“好(hào)”字。“好”字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故步自封,不思上进。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贪图受人尊敬,甚至是训斥他人的虚荣而已。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的人,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上人之心”,四个字解释了为何“好为人师”,因为这些人乐于凌驾于他人之上,将自己并不完善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别人接受时,他趾高气昂;别人拒绝时,他嗤之以鼻。冯梦龙对这类人的否定溢于言表。   冯梦龙更赞同的是“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是有前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想对别人“诲人不倦”,必须先对自己“学而不厌”。只有自己的知识比较渊博,并且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谨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才能不知疲倦地教导别人,因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从而继续学习。   “爱人之心”表现出冯梦龙对“诲人不倦”的?B度。教导别人并不是为了“上人”,而是为了“爱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炫耀教育者的学识,更不是为了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   做人,应当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对外,保持自己的气度,以谦卑的姿态与人相处;对内,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做学问,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一个智慧的人。然后,再去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这就是“爱人”。   冯梦龙的教学观来自于他的教学实践。很长时间内,他曾间断性地做过教师,他曾先后教过同乡浦姓、庄姓、陶姓,无锡吴姓、黄姓,乌程沈姓以及麻城田姓、陈姓以及刘、周、董姓等众多弟子,学生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