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究百喻经文本故事在中国接受史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究《百喻经》文本故事在中国的接受史
摘 要: 《百喻经》传入中国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受到影响并且将之与本土文学文化结合的便是读者本人。本文通过考察曹魏至近代《百喻经》在中国的接受史,辅以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探究出《百喻经》得以流传的原因及在民间和文人间接受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 《百喻经》 接受美学 接受史 文本故事
一、《百喻经》概况
《百喻经》,乃《百句譬喻经》①的省称,又名《痴华(花)?N》。据《百喻经》偈语:
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②。
可知《百喻经》中寓言式故事大多以痴人为喻,饱含戏谑,读来令人发笑。但这种故事就像“花”之“?N”(做装饰用的花环),或是包裹着有解毒之用的药的叶子。精华在“花”、“药”,即佛理教义上,用来传达教义的故事只是作为附庸而存在。
今本《百喻经》有九十八则故事,若加上开篇的引言和卷尾的偈颂,则正好一百则③。每则讲一个譬喻故事,文末则会加上想要表达的佛教义理。
根据梁释慧皎的《高僧传》④、唐释智升的《开元释教录》记载:
沙门求那毗地,齐言德进(按《高僧传》作“此言安进”),中印度人。弱冠从道,师事天竺大乘法师僧伽斯。……建元初来至江淮(按《高僧传》作“来至京师”),止毗耶离寺。……初,僧伽斯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要切譬喻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毗地悉皆通诵,兼明义旨。以武帝永明十年壬申(按应为壬午)秋九月译为齐文,即《百喻经》也。……于建业淮侧,造正观寺。……以中兴二年冬卒⑤。
可知,该书是尊者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辑佚而成的,后经其弟子求那毗地翻译为齐文,传入中国。但“与现存汉译《百喻经》所载相似的故事至少在东晋时期,已被辑录书写成某些文本,同时被僧人选入其他佛典之中”⑥。
关于原文本《百喻经》的成书时代及传译诸况⑦,由于史料无明确记载,目前关于此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多是推论。根据上述《高僧传》和《开元释教录》的记载,至少可以得出《百喻经》在武帝永明十年,即492年已经译出的结论。
二、《百喻经》在中国何以被接受?
至今,关于《百喻经》的成书时间、翻译时间和版本问题仍然众说纷纭。本文仅就《百喻经》在中国的接受史作为讨论对象,故重点考察492年前后的历史时期,具体为三国曹魏时期至近代。
《笑林》中有一则“不识镜”的故事与《百喻经》之《宝箧镜喻》相似。试看比较――
“不识镜”:
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其母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⑧
《宝箧镜喻》: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_也。”⑨
关于邯郸淳《笑林》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在三国曹魏时期已经著成乃为学界共识。魏世民甚至考证出了它具体的成书年代是在“魏黄初五年至正始二年间(224―241)”⑩,这要远远早于《百喻经》的译成时间。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与《百喻经》中相类似的一些譬喻故事早于汉译本《百喻经》就传入中国。
要证明此种观点、寻求更有力的证明则要进一步地追本溯源。向上追溯,可以发现“不识镜”故事的原型出自佛经,在《大藏经》中有《瓮中影》,其原文如下: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着瓮中,复迎我为?”夫自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过与相见,夫妇共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共斗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11}。
将汉译本《百喻经》的故事文本放入在其产生之前的广阔视域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和《笑林》中的“不识镜”故事一样,《百喻经》的《宝箧镜喻》同是源自佛经故事《瓮中影》。只是《瓮中影》中起镜面反射作用的是瓮中的酒水,“不识镜”和《宝箧镜喻》将其改为镜子罢了。佛经故事这一文本,对于邯郸淳而言,是跨文化文本,而对于僧伽斯那而言,则是本文化文本。同一文本,被中印两国读者所接受并改造,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