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卡洛斯东方寓意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文本解读
伊卡洛斯的东方寓意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的文本解读
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从构思到舞台演出,一晃竟过了整整三年,由于和编剧莫霞私下里切磋频繁,回首这三年来,在我这里保存的《洞君娶妻》从大纲构思到剧本成型就有10稿。根据我对莫霞的理解,她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充满“死磕精神”的湖南乖妹,莫霞本人所做的努力必定有20稿甚至30稿之多,戏剧类型从大戏转变为小剧场,主题从母女对命运的悲剧性抗争转变为梦想现实永恒的冲突,风格从冷峻的理性剖析转变为跌宕起伏的爱情传奇。
2017年12月16日,作为“第三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邀约作品,《洞君娶妻》上演于周信芳艺术空间,尽管我对剧情十分熟悉,但看到二度创作之后的演出版本,依然感觉乍如初见。至于演出反馈,说实话――有赞誉非凡者,说这是国内小剧场戏曲最优秀的作品,对剧中男主人公苦良的两难抉择深表认同;也有议论纷纷者,表示“看不懂”。
编剧创作文本的优劣决定二度创作水平的高下,这三年来,伴随着莫霞的《洞君娶妻》,我对文本的认知也渐次深入,对舞台的演出也有一点个人感受,故表达成文与莫霞进一步切磋。
人性的围城
这是上海越剧院的第一部小剧场作品,灵感源自湖南“落洞女”传说,讲了一则爱情悖论:最完美的恋人只存在于梦想中,最合适的伴侣就在身边,却永远不完美。这个悖论与当下都市观众的心灵相契合,随着物质需求极大被满足以致过剩,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内心世界的丰盈,越来越追求梦想照进现实,但梦想与现实似乎永远难以两全,无论是爱情,还是各种渴望。正如编剧所讲的:谁心里不是住着一个假洞君,而身边却陪着一个苦良呢?编剧敏锐地感知到这一悖论,将其艺术化地抽象升华,借传统越剧的神话题材之长,表达当代人的心灵困境。
但《洞君娶妻》的引申含义决非如此简单,悖论之后蕴藏着人性的困境,即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不在于现实环境,而在于人本身,是人性中永远高于现实的欲望,决定了人永远无法完全得到梦寐以求之物,一旦人得到了,立刻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人就这样因梦想而生存,又被梦想所毁灭。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则“伊卡洛斯之翼”的寓言:伊卡洛斯和父亲代达罗斯造了两双蜡翅膀飞向自由,但是伊卡洛斯飞得太高,翅膀上的蜡被太阳融化,于是从高空坠落身亡。这则寓言可以解读为人类天性中有对自由精神的执着追求,但这种梦想却杀死了人类本身,人被自己所害。《洞君娶妻》中,女主人公芷兰与男主人公苦良无不拥有“伊卡洛斯之翼”,芷兰罔顾苦良的苦恋,不想过家境殷实的生活,偏偏沉迷于《诗经》中的翩翩君子,向往传说中洞君的完美男性形象;苦良虽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内心却和芷兰一样,展开不切实际的翅膀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为了得到芷兰的爱情,不惜抛弃生命幻化成假洞君,只为赢得芷兰芳心,当芷兰明白一切时,悲剧已酿成。与观赏传统的越剧才子佳人戏不同,观众在看戏过程中被苦良的牺牲精神感动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苦良与芷兰的局限,进而对人类自身的局限有所反思。
爱情似一座围城,真正的围城却是人性,如果人是全能的、知足的、完美的,那么无论爱情还是其他都不可能形成围城。《洞君娶妻》可以看作一则东方的伊卡洛斯寓言,因为灵魂中有梦想,人才可以被称之为“人”,然而也因为梦想的无法企及,人扼杀了“人”自身。
后现代思维方举步
传统越剧善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有《红楼梦》《梁祝》为代表的悲剧,有《孟丽君》《西园记》为代表的喜剧,不胜枚举。这些创作于20世纪的越剧代表作,标志着越剧由前现代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型,由此也影响着其他剧种或有意或无意地走向现代。
中国戏曲的前现代思维,宣扬忠君事主、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观,其中“人”只是卑微渺小的工具,甚至被异化成“奴”,舞台上充满了节烈寡妇、愚忠武将、刻板文臣,对女性的态度也迟滞在玩味戏弄的层面上,诸如“秋胡戏妻”“三堂会审玉堂春”等戏曲情节。而“五四运动”之后,随着自由民主思潮的传播,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戏曲中“人”的形象逐渐明晰,走向了现代艺术,出现了大批少男少女冲破封建枷锁争取自由爱情的戏曲作品,呼唤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觉醒,在越剧中十分普遍,越剧也因这些剧目而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时髦、最先锋的剧种。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人类对自身善恶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人性也有黑暗、复杂、有限的一面,后现代艺术随之兴起,伴有极强的象征性、寓言性,解构甚至颠覆着传统作品。中国的哲学、文学极早地捕捉到后现代气息,只是?蚯?不知何时失去了探索精神和先锋意识,甚至部分作品有倒退到前现代思维的倾向。
当然,戏曲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意识并不严格按时间来划分,明清传奇的《牡丹亭》《长生殿》就已有现代意识。但上海越剧院创作演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作品《真假驸马》《西施归越》,真正敏锐地反思历史,捕捉到命运的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