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的选择风雨百年路
1912年10月,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百业待举。中国政府在北京创建了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医的前身),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传授西方医学的医学学校。1914年12月30日,教育部批准学校附设诊察所。
1915年2月15日,诊察所正式开诊――这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的前身。当时诊察所仅有医员、护士及事务员共13人。医学专门学校的教员不仅要进行教学,还需要到诊察所看门诊。第一天有3位患者,一月后,每天增加至70余人,之后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此后,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岁月变迁,已是峥嵘百年。
回首百年路,北大医院的历史是一段活脱脱的中国近现代史写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窘迫,也有辉煌;有支离破碎,也有整合统一;有跟随历史的无奈,也有坚定不移的选择;有外界杂音的纷扰,也有宁心致志的研究……正如院长刘玉村所言,北大医院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但绝不随波逐流。时代选择了北大医院,北大医院也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自强之路。
战乱中:顽强生长
诊察所初建,百废待兴。在初期建设者的努力之下,外科手术室、病室、施诊室内科检查室、女病室、产室、X光线室、外科手术室等在随后几年内相继设置。1928年为了满足医疗和临床教学的需要,诊察所被扩充为医院。因先前的后孙公园校舍不能满足教学、医疗的需要,学校请求拨地处西单以北、背阴胡同空闲的审计院旧址为医院院址。但北平当局置之不理,迫不得已,院长和师生在11月冒着风雪严寒、数次坐以待旦地请愿,当局同意将背阴胡同空闲的审计院房屋拨给学校作为附属医院院址。其时,“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已被合并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从此,医院有了百余张病床,京城内的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平大医院”。
1929年,附属医院根据北平大学拟定的《组织规程》,医院已分内、外、妇产、小儿、皮肤花柳、眼、耳鼻咽喉、理疗8科。并由院长、临床各科主任及药局主任组成医院会议,讨论医院兴革事宜、医院规程事项、预算决算事项和其他重要事项。“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是医学院的宗旨。1930年,根据组织规程规定,由临床各科主任投票选举,学校聘内科教授吴凤翔兼任附属医院院长。此时,医院结构已基本齐全。
2008年,北大医院党委副书记刘玉和当时在医院党院办负责整理院史。他在查阅史料时发现,当时的医学教育家大部分都是临床医生,每一位校长也都同时承担着临床工作。
接收了背阴胡同的房屋,医院也进入了兴旺发展期。不仅临床各科增聘了教授,还增添了医疗设备;外科建成了阶梯手术室,以示教学生;为收容急性传染患者,增添了第一隔离病室;租用东邻民房,建立了第二隔离病室收容肺结核患者,并且开展人工气胸疗法(包括双侧人工气胸术)提高治疗效果和扩大治疗患者的范围。由于当时尚无治疗结核的特效药,内科门诊肺结核患者特别多,增设了临床细菌血清检验室及动物室。儿科门诊对临床患儿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当即化验,然后才做处理。及时准确的检验,既有利于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又为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医院也在后方医疗救治中全力支持抗日。1933年3月,日寇攻占了热河,进逼关内,中国守军在长城各口同日军展开激战,伤员很多,急需救治。医院借来了重伤医院,全院设九个病室、两个手术室和一个药局。医院派出了医生和护士,担任伤员的义务救治。院方除了供给救护人员中、晚两餐,并不支薪金。医院仅4月份就收治各医院转来的重伤员300多人。医护人员们的工作极为紧张,常常早上8点上手术台,一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当时有报道称:“该院全体医士,皆不避艰苦、勇于任事。有时因运输不便,伤兵到达多在夜间,敷药裹创,往往待至天明方能竣事,身体虽已疲乏万分,但绝无一疏怠者,此种服务精神,不胜感佩。”当时的北平军分会也表彰了医院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的贡献。
作为当时北平大学医学院唯一的附属医院,医院规模有百余张病床,学生临床实习的时间很短,但却很认真。这一时期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国内著名的医学家,如沈鼎鸿、陈康颐、吴公良、潘世晟、历煜华、沈克敏、隋式棠、王兆麟、姜泗长、郭仓、史克宪等。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沦陷。9月,彼时的北平大学西迁,组成西北临时联合大学,医学院改称临大医学院,大批医务人员随迁。医学院由于断绝了经费来源,院务完全停顿,附属医院也因为没有经费,医生们只照常开诊,但停止接收住院患者。
1938年3月,附属医院重新开院,接收患者。1942年2月,日本侵略者封闭了美、英等国在华创办的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两校转来一批学生。4月,协和医学院转来部分较强造诣的教员和医生。融入各家医院的医疗力量,也带入优秀的制度和理念,也为此后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5年8月,原协和医院院长王锡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