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史学素养.docVIP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史学素养.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史学素养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史学素养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史学素养的释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基本的历史思想的介绍,分析并阐释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史学素养,使之得到全面、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史学素养 历史思想   自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五千年的历史酝酿并积淀了中国的史学精神与思想,这些精髓对于培养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史学素养,建立科学正确的史学观无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史学素养   核心素养一般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史学素养则是指历史学科需要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以前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2016年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唯物史观,将以前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合并为一,同时将历史价值观具体到家国情怀。   所谓时空观念是指特定时间与空间中对事物彼此关系的观念。明晰特定史实与时空的关联;懂得划分历史时空的各种方式;知道通过时空要素来建立事件、人物的相互关系;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发展与结果、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认识社会现实时,将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分析与解读。史料实证则是指对已经得到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筛选提炼可信史料,力图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具体来说,一是掌握多种收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二是认知史料作者的基本意图,从众多史料中去伪存真;三是从史料中获取有用真实的信息作为历史根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见解;四是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和现实问题。唯物史观又叫历史唯物主义,是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都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根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和能力。它包括理解站在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物,客观表示历史现象和史实,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挖掘本质;当面对现实生活时,以发展、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对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学思想   1.求真精神。   求真精神是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尊重历史,秉笔直书是史学家必备的品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正是以其实录精神为后世称道。班固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比如对项羽的描写,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将他列入本纪,说明司马迁所着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项羽曾经是当朝高祖的敌人。再如对陈涉的描写,不因为他出身低微而贬低他,将他列入世家,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他首发其难,的确有非常之功。更值得称道的是对汉武帝的描写,一面肯定其“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历史功绩,一面在《平淮书》里揭露他晚年由于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财政困难而加紧搜刮人民,并在《封禅书》中无情地抨击他一味迷信、梦想会见仙人的荒唐事。司马迁尽管因为敢于直言而惨遭酷刑,但终使《史记》成为“史家绝唱”。   无独有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他下令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找来,说道:“昏君已死,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罢,崔杼拔剑在手,杀气逼人。齐太史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筒。书罢,他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挥剑杀了太史。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嗣后,太史的两个弟弟又因同样的原因被崔杼杀害。直到老四仍然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看后叹息一声,让老四退下。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竹简急匆匆地赶来,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