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诗言志理论再探讨
先秦儒家诗言志理论再探讨
摘要:在古代诗歌理论中声名显赫的“诗言志”之说历来被视为儒家诗歌理论之圭臬。但它既不是出自遥远的虞舜,也不是出自春秋末年的孔子,而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整编古史时所提出的观点。“诗言志”的说法简明扼要,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社会需要,所以广为流传。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诗歌理论中,情、志并重。将“情”逐出而只讲“诗言志”,那是后儒的事情。从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诗歌理论的内容,其要点是既重视诗言志,亦强调诗须言情。这与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孔子诗歌理论是吻合的。
关键词:儒家;诗言志;《性自命出》;郭店简;上博简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0067-06
在古代诗歌理论中,“诗言志”之说影响甚巨,可是对于这一说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却往往关注得不够。以之作为先秦儒家诗歌理论的主线,亦不全面。郭店简和上博简为我们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今不揣浅陋,陈述若干鄙见,敬请专家指正。
一、儒家“诗言志”理论的历史发展
研究儒家诗歌理论的专家往往认为,“诗言志”远自尧舜时代便已存在。《尚书?尧典》有舜命夔“典乐”时的言辞,其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①,《史记?五帝本纪》引此稍有变动,改“诗言志”为“诗言意”。《史记正义》引孔安国说云:“诗言志以导其心,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也。”儒家诗歌理论对于“诗言志”之说非常重视,清儒或将此视为“千古说诗之祖。……诗之体用,尽于是矣”,并且认为此语一定为虞舜所说,“惜其时诗皆不传,仅闻《击壤》、《康衢》数歌,然又非诗体。可见古诗逸者尚多”②。其实,《尚书?尧典》的成书年代历经专家研究,已经可以肯定是在战国中后期③,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诗言志”之说既不是出自遥远的虞舜,也不是出自春秋末年的孔子,而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整编古史时所提出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战国儒家的述古之作,但谓“诗言志”就是尧舜时代的理论,亦得不到有力的佐证。愚以为,“诗言志”的说法简明扼要,非常适合战国时代的社会需要,所以广为流传,整编古史时将其披上圣王言论的外衣。借圣王之口而述己意,这是战国时期整编古史时的习见做法。“诗言志”亦当如此。
后世儒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诗、志一体说。“诗言志”本来是春秋时期贵族在礼仪场合赋诗的概念,明确的历史记载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此年,以晋、楚为首的各诸侯国在举行弭兵大会以后,晋卿赵武返国途中经郑,郑卿伯有赋《鹑之贲贲》之诗,赵武觉得他的赋诗很不妥当,并由此预言伯有将会有祸患发生,赵武说:
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
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
郑卿伯有奢泰骄横,赋诗已露端倪,故而赵武认为他不能长久。赵武所谓“诗以言志”,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贵族对于诗的一般看法,即诗为“志”而发,由诗可以观其志向。
战国秦汉时期,儒家学派论诗多关注“诗言志”的问题。孟子认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④。孟子虽然看到了诗的辞句与诗志有不一致的地方,但他强调必须关注《诗》中之“志”(“以意逆志”),而不必顾及其余。他强调要领会诗中所言之志,实际上肯定诗是志的表达。荀子讲到“天下之道”的时候,说:
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⑤
荀子将圣王之道具体转化为儒家经典来讨论。他将诗之志与天下兴亡的政治密切视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诗言志”的重要性。《诗序》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⑥《说文》谓:“诗,志也。志发于言,从言寺声。”⑦这个训释与《诗序》如出一辙,都可以代表战国秦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一般看法。汉儒将志、意互训的情况表明,司马迁说“《诗》以达意”实为“诗言志”的另一种表达⑧。魏晋南北朝时期,儒者发挥此说,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⑨这里所谓“应物斯感”,指出了外在事物对于人心志的影响。在理学思潮影响下,宋儒在“诗言志”的观念中引入了礼和理等观念,使志与诗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如,程颐谓“三百篇皆止于礼义,……圣人取其归止于礼义而已”⑩,杨简《慈湖诗传?自序》亦谓“志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分析.doc VIP
-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1).doc VIP
- DL T 1144-2012《火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规程》.pdf VIP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知识清单.pdf VIP
-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VIP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docx VIP
- T_CVMA 224-2025 猫传染性腹膜炎诊断规程.pdf VIP
- T_CVMA 232-2025 猪星状病毒五型荧光PCR检测方法.docx VIP
- T_CVMA 252-2025 马四肢X线及超声操作规范.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