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PM2.5中文定名问题
关于PM2.5中文定名问题
中图分类号:N04;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2-0022-03
收稿日期:2013-02-18
作者简介:王存忠(1962―),男,气象出版社编审,主要从事科技术语、大气物理、沙尘气溶胶研究。通信方式: wangcz@cma.gov.cn。自2008年起,美国的驻华使馆就在其院内安设仪器,开始测量北京使馆区的空气质量。测量数据每小时一次公布在使馆的推特(Twitter)上。在2011年11月间,美国使馆公布的数据多次“爆表”(超出仪器量程),暗示北京已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由于其公布的数据为空气动力学直径(以下用粒径代称)≤2.5μm颗粒物的含量,与中国环境部门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没有直接可比性,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PM2.5这一概念从此进入了社会生活。
PM2.5是个字母词,在社会使用中应该有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种名称并存,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比如,媒体上多使用“入肺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或直接用PM2.5;学界则多使用“细颗粒物”。文献检索时,PM2.5、PM2.5、PM2.5等形式均有记录。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于近日召开研讨会,旨在给PM2.5这一概念确定一个中文名称,其符号的写法也要加以规范。笔者受托写一篇介绍性文章,以供商榷。
一PM2.5的来历1971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AP)基于保护人体健康、增进社会福祉的目的,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对大气中的6种有害物质进行测量。这6种有害物质中就包括悬浮在大气中的粒径为25~45μm的颗粒物,英文是particulate matter,缩写为PM[1]。此后的医学研究认识到,真正危害人体的PM是粒径更小、相对表面积更大、吸附污染物能力更强的粒子群,它们能够克服人的鼻毛和咽喉黏膜的阻碍作用而进入呼吸道。197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修订了原标准中颗粒物的粒径尺寸,提出了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的概念,即指悬浮在空气中,粒径≤10μm的颗粒物,记为PM10。随后,气溶胶化学和医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可吸入颗粒物,较大的粒子多数被阻留在上呼吸道,而更小的粒子则能够进入人的支气管,甚至深入肺泡。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分为两群,将粒径≤2.5μm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fine particles),记为PM2.5;将粒径2.5μm而≤10μm的颗粒物,称为粗颗粒(coarse particles),记为PM102.5。因为可在人体肺部检查到细颗粒物,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可入肺颗粒物。
可见,PM2.5是基于进入人体呼吸系统深度提出的概念,指粒径≤2.5μm的一群粒子。
二PM2.5是气溶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颗粒状物质进入大气,较大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很快地降落到地面,较小的颗粒在空气浮力作用下悬浮较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在10-3~102μm之间的颗粒称为气溶胶。其中,粒径在10-1~10μm的气溶胶在大气光学、大气辐射、大气化学、大气污染和云物理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气溶胶的粒径尺度跨越了5个数量级,为研究其数量分布的统计特征,人们引入气溶胶粒子谱概念,一般指单位体积中气溶胶粒子的数量随粒径大小的分布曲线。在自然界观测到的气溶胶粒子谱是一条连续的曲线,说明自然界既不缺乏某一粒径的颗粒,也不存在单一粒径的气溶胶。1978 年,惠特比(Whitby K.H.)[2]根据气溶胶的来源、化学组成,及其在大气中转化、传输和去除过程的差异,提出了气溶胶的三模态分布:爱根核模、积聚模和粗模。通过他给出的图大致判断,三模态之间的粒径分隔尺度分别是0.09μm和2μm,并将符合爱根核模和积聚模尺度的颗粒定义为细粒子,符合粗模尺度的粒子定义为粗粒子。
不同大小的气溶胶颗粒所占比例不同,在粒子谱上反映出谱曲线有起伏,隆起的部分所对应的粒径就是数量最多的那部分颗粒,称为峰值粒径。季节和环境条件不同,气溶胶的峰值粒径差别很大,如在沙尘天气条件下,宁夏盐池县沙尘气溶胶的峰值粒径为0.8μm,银川市则为1.1μm[3]。北京的秋季,高空探测气溶胶浓度,整体来看峰值粒径在0.1~0.5μm之间[4]。
可见,在气溶胶粒子谱中,粒径为2.5μm的颗粒仅为众多不同粒径的颗粒之一,并无特别的统计意义,只是近年来与空气质量标准和人类健康联系在一起,才受到如此关注。粒径≤2.5μm的所有颗粒,属于气溶胶中粒径比较小的颗粒群体,这一群体内粒径可相差千倍,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定名为PM2.5不十分合适既然PM2.5是气溶胶的一部分,那么其粒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