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几点思考.docVIP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几点思考.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几点思考   根据教育部安排,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通过对实习期间教学过程(以“做更好的自己”为例)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几点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   1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这之后应该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学生用2分钟抢答: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哪些方面?用3分钟思考,一起总结。   学生课堂表现: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外貌!” 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接受自己性格!” 有的说:“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家庭!” ……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在一起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提问:根据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这与欣赏自己有关系吗?教师与学生用2分钟时间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主动思考、主动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思考,还需要如何做,才能有助于我们做更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产生“自我代入感”,锻炼他们主动思考、总结的能力。   学生课堂表现:有的说:“做更好的自己,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有的同学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优点呢?” 有的说:“我们应该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呢?” ……   2 反思   通过抢答环节,明显体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积极融入课堂,说明这种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这也印证了雷夫的观点,“教师不可能拯救每个学生,只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拯救自己。” 但课程后半部分所体现的问题是,直接问学生问题,学生明显没有思考的意图,虽然有几个同学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整体的课堂气氛并不高涨。说明教学设计有些过于简单,导致与教学过程之间产生“断裂”。很明显的就是几乎将所有的情境都直接“抛给”了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读好课标及教材的内容,也没有找准逻辑的起点和重点,难易程度把握得不够准确。因此,并没有真正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   3 改进   情景导入:一位老师给学生的评语这样写道:有你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笑,同学们喜欢你的热情,老师喜欢你的探究精神。如果在学习中,你能再细心、耐心一点,做事效率再提高一点就更好了。假期多练练字,期待一个更优秀的你。思考:如果老师给你这样的评价,你能接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直面生活,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体现的进步:此环节的设置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一些学生会联想起自己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分组讨论   教师: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34―35页的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第一组:我完全接纳了自己,还怎么进步呢?第二组: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我还能改变吗?第三组:我不断努力,可总是达不到心目中理想自我的要求。我该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明理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体现的进步:这个环节运用的是教材的情境,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   板书设计:接纳自己(心态上);扬长避短(行动上);改正缺点(方法);激发潜能(途径)   4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时候授课者的问题设置得不是很恰当,问题可能在于:授课者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含义的精髓,也没有吃透教材,问题的设置只停留在表面。如果问题情境设置好了,就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拟定教育性内容的时候,关键就是问题本身的设置要生动、贴切。所以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切实地分析出新课程标准含义的精髓,深挖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关于“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才会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梯度、深度,实现有效性。把握好“四维度,即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高度、宽度、深度和力度。”初一《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在符合学生已有的心理认知、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设置条理清晰、逻辑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解决问题要经过一番努力,而不是一看书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的思维活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