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冷兵器和防具 刀剑篇(下)
日本刀的变迁和分类
日本刀的鼻祖:环头大刀 日本的环头大刀从古坟时代一直流行到平安时代前期。它起源于中国,因刀把的头部形状而得名。据日本史料记载,环头大刀最早从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最初在以九州为中心的日本西部地区盛行,其后逐渐在日本普及,在外部装饰上一方面继承了唐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日本的设计元素。在日本文献《东大寺献物帐》中,将仿唐刀的环头大刀称为唐大刀,日本改进后的唐刀称为唐样大刀。
环头大刀为单面刃直形刀,以砍杀为主,使用时单手握持,另一只手持盾,锋利的切先(刀尖)部分发挥刺杀作用。古坟时期的环头大刀一般是平造的,栋也是平的。到了奈良时代。出现了切刃造、锋两刃造。当时日本的锻冶技术已经很高,不但掌握了将几种铁混合的锻造方法,而且学会了通过烧制来提高刃部硬度的方法。
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环头大刀中,刀身长度多数都在60~90厘米之间,最常见的刀身长70厘米左右。另外在出土的古坟时代的物品中也有100厘米和127厘米长的大刀,可能被官阶较高的人所持有。
环头大刀的刀把采用木头制成,上面用带子或绢帛缠绕。最为醒目的是刀把的把头,最初为木制或采用鹿角装饰,后来也用铜和银。形状有头椎、圆头、方头、圭头、乌首等。金属制成的把头上面一般雕有单龙、双龙、三页、三垒、狮啮、凤凰等精美的图案。有些环头大刀的刀把和刀鞘上面也装饰着很漂亮的花纹。
环头大刀上的锷有些采用小的涉外粢(zī)锷,这类刀一般在举行仪式时使用。实战中的环头大刀则采用宽大的丸锷、葵锷等,材料一般为铜、铁等金属。
到了奈良时代,受唐朝文化的影响,日本刀剑装饰也兴起了豪华之风,刀剑作为武器的功能逐渐退化,变成了礼仪用品,其豪华程度也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派遣遣唐使的过程中,日本从中国学会了金银、玉器、油漆、皮革等加工工艺和方法,并将这些技艺综合地运用到刀剑的装饰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刀剑门类――饰剑、饰刀。它们的长度一般约为79厘米,多在把头上镶嵌水晶,刀把用鲛皮包裹,锷用葛金制作,刀鞘上面有金银镂刻的花草图案,上嵌琥珀。这一时期的日本刀剑在装饰手法和技术上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装饰精美的环头大刀在作战中开始被装饰简单的黑作大刀所替代。
早期最实用的刀:黑作大刀 黑作大刀是奈良时代的主要作战武器。和环头大刀华丽的外观相比,黑作大刀外装上没有贵重的金属饰品,刀鞘和锷上均涂黑漆,也称黑漆大刀。全长约80厘米,刀身为切刃造,长约65厘米,木头刀把上用丝、带子、皮革等缠绕,刀鞘也为木制,上有两个足金物,用皮革带子从中穿过挂在腰上。在日本初期有名的战争――壬申之乱(672年)中,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的吉野军与以大友皇子为中心的近江军作战,骑兵使用的就是黑作大刀,这说明黑作大刀在奈良时代前就已经出现了。
日本弯刀的先导:蕨手刀 蕨手刀是从古坟时代后期开始到奈良时代使用的直刀,在日本正仓院中还保存着这种刀。从出土情况看,该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应属于日本关东、东北地区的地方刀剑。
蕨手刀全长50厘米左右,刀幅宽3.5厘米,刀身为平造结构,是一种结实、实用的大刀。它的最大特征如其名字,刀把的把头如同蕨一样呈卷曲形状。刀茎和刀身一起锻造的,刃的部分逐渐变细。
蕨手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刀把的外侧有了最初的弯刀形状,有些刀的刀身部分也有一点弯曲。据推测,这种形状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时关东以北地区盛产马匹,为了在马上砍斩方便的缘故。有些蕨手刀的刀把细长,向上弯曲度很大,和后来平安时代的毛拔形太刀的形状非常相似。很多人推测,蕨手刀就是日本刀刀形变化的先导,至少对后来日本弯刀的出现产生过重大影响。
最早使用的弯刀:毛拔形太刀 毛拔形太刀的刀身和刀把一体锻造,沿刀把的中心线有一条细缝,形状因像日本古代的毛拔(镊子)而得名。毛拔形太刀属于窄刀形,刀身较细,在刀把开始的地方有很大的弯曲,刀身采用平造结构,长度一般在90厘米左右。
据日本古文献《野剑》中记载,毛拔形太刀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朝廷部队的战斗中经常使用。毛拔形太刀虽呈太刀的形状,但和后来的日本太刀并不一样,其刀身总体上说并不弯曲,只是离栋区很近的地方稍有弯曲,被称作“腰反”,后来的日本刀多数是在刃部弯曲,称为“京反”。刀把雕刻有花纹,这些花纹在锷和把头部位也可见到。毛拔形太刀最初由武官佩用,后来成为只限于作公卿的兵杖使用。
在平定将门(将门之乱-935-940)的战争中,受朝廷之命讨伐将门的藤原秀乡使用的就是毛拔形太刀。在传说中,别名?藤太的藤原秀乡是根据琵琶湖龙女的指点,才成功征服将门。藤原秀乡的刀至今仍在日本三重县伊势神宫征古馆中收藏,刀全长96.3厘米,在奈良的春日大社中也收藏着毛拔形太刀,是镇社之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