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传》“摄官承乏”正义
摘要:“摄官承乏”一语出自《左传?成公二年》,杜预将其解作“摄承空乏”,这是晋人的普遍认识,后人多承袭旧注之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此解释说:“摄,代也。承乏亦谦词,表示某事由于缺乏人手,只能由自己承当。”日本学者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说法与之类似:“敢来谢辱戎士之不敏,且摄而执役也,摄官承乏犹曰有事请承之也。”细察《左传》原文,旧注及上引各家之说实系望文生义,与《左传》原意及古代制度皆不相符合。经本文考析,“摄官承乏”一语源出于西周“射礼”。“承乏”为射礼活动中的官职名。“乏”为古代“射礼”中报靶人的蔽屏;“承乏”指担任“射礼”中宣布校射结果的“获者”之职。
关键词:左传;承乏;官职;获者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3-0145-05
“摄官承乏”一语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之战,齐师败绩,齐大夫逢丑父御齐侯企图从战场逃离,“将及华泉,骖?\于木而止”,为晋大夫韩厥追及。《左传》讲述了面对即将被俘获的齐国国君时,韩厥的举止和言语: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①
上引文中“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两句,杜预《注》云:“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从君俱还。”②
据文献记载,“摄官承乏”一语,在晋代已作为典故使用。《晋书?桓温传》记桓温上疏:
臣虽庸劣,才不周务,然摄官承乏,属当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锋,翦除荆棘,驱诸豺狼。③
由前引《左传》杜预《注》以及上引《晋书?桓温传》相关内容可见,将“摄官承乏”一语解作“摄承空乏”,是晋人的普遍认识。后人多承袭旧注之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此解释说:“摄,代也。承乏亦谦词,表示某事由于缺乏人手,只能由自己承当。”④日本学者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说法与之类似:“敢来谢辱戎士之不敏,且摄而执役也,摄官承乏犹曰有事请承之也。”⑤细察《左传》原文,旧注及上引各家之说实系望文生义,与《左传》原意及古代制度皆不相符合。
上引文说,韩厥面见齐君时“执絷马前”。杜预《注》:“絷,马绊也。执之示修臣仆之职。”“进觞加璧,亦以示敬。”孔颖达《正义》申论之:
襄二十五年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传》曰:“陈侯免,拥社,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事与此同。唯无璧耳。盖古者有此礼,彼虽败绩,犹是国君,故战胜之将示之以臣礼事之,不忍即加屈辱。所以申贵贱之义。
按:“絷”为绊马索。《周颂?有客》:“言授之絷,言絷其马。”《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上述语料中,皆以“絷”絷马而示挽留之意。《左传?成公二年》记韩厥“执絷马前”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述“子展执絷而见陈侯”事例相类。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据《正义》说:“襄二十五年《传》述郑子展见陈侯战败,亦‘执絷’、‘再拜稽首’、进酒,可见当时通礼如此。此处多一‘加璧’。”杨氏以为此两处“执絷”系当时之“通礼”,不误,然未言此为何礼。
根据《国语?晋语》及服虔引《司马法》,此礼当为“殒命之礼”。孔颖达《正义》在上引左氏之文后又曰:
《晋语》云:“靡笄之役,?s献子伐。齐侯来,献之以得殒命之礼也。”服虔引《司马法》:“其有殒命,以行礼如会所,用仪也。若殒命,则左结旗,司马授饮,右持苞壶,左承饮以进。”杜不引之者,盖彼此不甚相当故也。⑦
服虔引《司马法》既云“殒命之礼”中,司马授饮时,须“右持苞壶,左承饮以进”,则《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所行为正式之仪节,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言“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于“殒命之礼”的叙述则有所省略。
由以上所述可知,《左传?成公二年》所记韩厥在战场上遭遇敌方国君时的行为完全是按照周代礼制行事,其言其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客套。明乎此,方能进一步讨论“摄官承乏”的含义。
对“摄官承乏”进行语法分析,可知“摄官”为动宾结构,“摄”即担任,“官”即“职官”,“摄官”意为担任官职。“摄官”后为所承之具体官职名,在语法功能上系补语。“承乏”亦为一动宾结构。前引杜预注以“摄承空乏”释之,实为不辞。
“承乏”一词的正确认识是破解“摄官承乏”一语的关键。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承”有“奉”之义。《说文》:
承,奉也,受也。
《段注》:
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为转注也。受部曰,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顺、承继,又《鲁颂》《传》曰:“承,止也”,皆奉之训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剑,皆相付也之训也。⑧
《说文》“承”在“手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