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春》拾遗
常连安是相声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相声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经营者:他创立的启明茶社被后人称为“相声大本营”。作为大家长,他开启了常氏家族的百年辉煌,同时,常连安还是传媒事业的先行者,他是第一个投资创办娱乐期刊的相声艺人。
一
1946年9月,来启明茶社听相声的观众发现,茶社里出售的除了茶水、点心,还多了一本名为《长春》的画报(图1)。翻到封三,在出版信息中可以看到,画报的全名为《长春游艺画刊》(以下均简称“《长春》”),由“长春游艺画刊社”出版发行。该社社长、编辑、发行人均由一人担任。这位报人就是年轻的相声演员孙玉奎。他曾在回忆文章中写到:
“常连安是启明茶社老板,他的班社,名‘长春社’。我与他和侯一尘商议,以‘长春社’名字,办一个刊物《长春游艺画刊》。这个刊物公开发行,除了在启明茶社卖,还在南柳巷报刊发行部卖。”②
孙玉奎自述1939年开始随于俊波学习相声,1945年5月由于俊波介绍正式进入启明茶社。由于他读过私塾,还曾在多家报馆和印刷局学徒和工作,做画刊编辑工作自然是不在话下。有趣的是,当时期刊中还刻意回避他相声演员的身份,称其为“文学家”。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孙玉奎受到常连安器重,1945年9月起还安排他负责娱乐税和印花税,并为其增加了“份儿”。这样看来,孙玉奎当时是常连安班社中的“员工”,负责《长春》的编发,而画刊“幕后”策划和投资人必然是常连安无疑。孙玉奎出任社长和编辑,是出自常连安的安排,这也体现了常连安的知人善任。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常连安创建的是“启明茶社”,为何又取“长春社”之名呢?(图2)这看似简单的名称变动,背后大有学问。笔者认为这一变动充分展现了常连安构建相声“商业帝国”的愿景。需知,“长春”一词对曲艺对相声而言,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民间曲艺艺人组织即称为“长春会”③,江湖术语称相声亦为“团春”,“春”即是相声。“长春”之名,或许饱含着常连安对于相声兴旺长久之希冀,同时也可理解为他对于家族事业的期许。
通过对现存民国报刊的检索可以发现,“启明茶社”这一名称至迟从1941年起一直使用,至1946年发生了变化,“长春社”的名字开始见诸报端。(图3、图4)由此推断,长春社并非与启明同时成立,而是在约1946年定名。此时,经过前期积累,无论资金、演员阵容、社会影响等各方面,常连安均已拥有相当的资源和实力。当谋求更大的发展时,“茶社”反而使人有“龙困浅滩”之感,经营上受到种种制约。建立“长春社”,使常连安先生领导的“后台”能够以表演团体的身份独立出现,直接承接各类表演业务,登上更大的舞台,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启明茶社”则退居其次,成为“长春社”的一个演出场地,称为“长春社启明茶社”。包括《长春》画刊,也属于“长春系”的组成部分,是长春社的“官媒”。因此,对演出团队独立命名,更多出自经营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时局变化,也许会是“长春”而非“启明”的名字流芳后世。
二
在1946年10月出版发行的《长春》的第2期显要位置,刊登了这样一则“紧要声明”:
“……惟有一般读者对本社情形多不明了,认为长春游艺画刊社与长春游艺社有密切关系,实属错误。查长春游艺社系经相声艺人常连安主办之杂技社,本社系经本人以合法手续呈请备案,纯为负责舆论报道,与长春游艺社毫不发生关系,希各界阅者注意为要。长春游艺画刊社社长 孙玉奎启”
这则声明俨然摆出了“同姓各家”的态度―― 此《长春》与彼“长春”不是一回事,这与前文引述的回忆文章可是“猴吃麻花―― 满拧”,却同出自孙玉奎之手,其中必然有一个说法“有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寻真相。
目前可查的《长春》共有十期,其中第9-10期为合刊,第1-4期于1946年发行,第5-10期于1947年发行,每期中关于常氏家族成员和长春社主要演员的报道都会占一版到两版(图5、图6)。再看商业广告,十期《长春》中广告商家频频更迭,但雷打不动、期期不落的有两家:一是长春社,一是小安堂。《长春》第3期还曾用半个版面为小安堂刊载了一篇“?文”:“二蘑菇改行了:组织小安堂,专卖安胃丸”,或可推知小安堂药店也是常氏的家族产业。(图7、图8)《长春》为常氏产业和长春社宣传可谓不遗余力,如果真的“毫不发生关系”,为何对长春社如此“情有独钟”呢?另外,小安堂的广告又提供了另一确证,该店地址先在报子街,后迁至紧邻启明茶社的西单北大街辟才胡同83号,而辟才胡同83号也正是长春游艺画刊社的地址。④由此可以断定《长春游艺画刊》确是常氏的产业,《长春》的名字就来源于“长春社”。
既然此《长春》即是彼“长春”,为何还要发出这样一则声明呢?笔者揣测,原因可归纳为两点:对外而言,给予《长春》独立的地位,便于联系业务,更避免了长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