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与家乡民俗文化理性心思考.docVIP

关于民俗与家乡民俗文化理性心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民俗与家乡民俗文化理性心思考

关于民俗与家乡民俗文化理性心思考   摘要:顾颉刚等老一辈民俗文化学者倡导建设全民众的历史。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本质,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众立场;家乡情结;家乡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2―0015―04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发的刘半农、蔡元培的《北京大学征集我国近世歌谣简章》,1927年11月中山大学的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成立第一个民俗学会,并出版《民俗》一刊。顾颉刚所撰发刊辞提出:“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我们要检讨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的发掘出来!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上世纪20―30年代掀起了民俗学的研究高潮,但内容仅限于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研究。之后,由于战乱及极左思潮的影响,民俗学的研究一直处于隐性或局限性的研究状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在思想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拨乱反正,民间文化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到80―90年代我国民俗学的研究再一次掀起了高潮,至今,其研究队伍已经充分形成,成果迭出。加之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进一步地推动了民俗学研究的繁荣。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是一个文化遗存与继承并享受的过程,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组织人们、约束人们、娱乐人们的作用。这种文化有其自发性、根源性和传承性。我国农耕文明十分久远,从氏族部落到分封制国家,人们均以农耕为生,这种生产是以家庭为一个基本生产单元,数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一个村落,长期居住在一地,逐渐形成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周礼》中描述的:“五家为比,五比为间,五间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而且是“家乡”称谓的渊源。在人们长期居住生产生活的地域内,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按照顾颉刚老先生在《民俗》发刊辞的说法,民俗学正是要研究这种自发性、根源性、传承性的民俗文化,“建设全民众的历史”。而这种研究和建设,必须以乡村为基点,进行认真细致的田野作业,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始终应该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因为我们生活或曾经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童年时已深深打上乡风民俗的烙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目前,这种研究已不言而喻,且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家乡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方面是民俗学专家深入家乡,进行家乡民族文化的整理发掘与保护,并指导其开发利用,如民俗学专家乌丙安、白庚胜、安德明、张晓虹、刘铁梁等,分别研究了东北、纳西族、甘肃、陕西、北京等地的民俗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另一方面,涌现了一批生活在家乡的民俗文化学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对家乡民俗文化予以描述和梳理,就我们手头现有出版的书籍,就有山东张士闪出版的《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贵州孙兆霞出版的《屯堡乡民社会》;陕西旬邑王新民的《旬邑风情》及《续集》、《乡风乡韵》散文集、《旬邑文史资料》和《乡韵醴尘》;陕西长安的崔浩出版的《长安社火艺术》;陕西宝鸡赵德利出版的《情系黄土地》;陕西榆林郭冰庐出版的《窑洞风俗文化》;陕西商洛黄元英出版的《商洛民俗文化述论》等十几本,这些作者自觉地以自己身处地域的民俗文化为对象,比较详尽地记录和分析了家乡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现状,为当地的民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自觉研究的过程中,对民俗的理解不尽一致,甚或有一定的偏差,在各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有很多现代观念在作祟,甚至引用西方的名词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命名,造成民俗文化的失真,这种偏差和失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极为不利,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使自觉研究民俗文化的热情得到保护,民俗文化研究更加贴近民族民众,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逐一厘清。   什么是民俗?我国的先贤们对民俗的理解主要是从风俗习惯上来理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所以,他们认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这一解释是作为士的文人们站在君王的立场上,对治理国家、统治民众而对民俗的认识,是从“上”对“下”的教化或所谓的风化来理解民俗的,而未能触及民俗的本意,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民俗就是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