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材内容首先应取信于学生
[关键词]大萧条,罗斯福,销毁,农产品,金本位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43-05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脚本,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基本载体,因此,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如果教材内容选材、立论不当,阐述上不能取信于学生,无疑会使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为学生所接受。以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为例,教材在处理美国大萧条期间销毁过剩农产品这一问题时,依然遵循旧有的思维方式,对销毁农产品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基本上脱离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在史料支撑、逻辑自洽和中外比较等方面都遇到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初步的经济知识和起码的质疑精神,肯定会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方式进行必要的追问:是谁在销毁农产品?农民除此之外还有更合理地选择吗?在中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吗?处理的方式与美国有何不同?下面,笔者结合大萧条前后的历史和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以期有助于推动学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探讨。
一、谁在力主销毁农产品
经济危机期间,到底是谁在力主销毁农产品,以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不至过低?通过对这一时期美国史实的分析,不难看出,罗斯福政府力主并用国家补贴的方式大幅度压缩农业的生产规模;同时,由于对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大量积压的无奈和不满,部分农场主或农民陷入投入大于产出的生产窘境,也有过销毁积压农牧产品的行为,但与政府力推的政策相比,规模和影响无疑要小得多。
但教材在阐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却将责任全部推到农业资本家身上:“另一方面,资本家却故意大量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未成长的棉花,宰杀幼猪,把大量的牛奶倒入河中,任凭成熟的水果烂在枝头,玉米和小麦被当做燃料付之一炬。英国资本家把整船的橘子倾入大海,巴西资本家则销毁了两千多万袋咖啡。”“垄断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他们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产品。”坦率地讲,教材的这种观点与史实严重不符,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而且与后文介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也自相矛盾:“罗斯福……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前后内容一对比,确实令人感到困惑。因为教材是以积极和正面的立场来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既然整体上肯定了罗斯福新政,那么又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政府所推行的农业政策――大规模销毁农产品的行为呢?
如果分析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农业调整政策方面的史实,会发现与教材的抽象表述也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农业部接到报告,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华莱士与农业调整局长乔治?N?皮克向南部和西南部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或1/4)棉花,以换取津贴,农业调整局还购买22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立即宰杀作为紧急救济食品。……棉农耕掉他们答应少种的棉花后,却又通过加肥使1933年棉花总产量较1932年增加4.5万包。因此,1934年4月21日国会通过班克里德棉花控制法,授权农业调整局规定棉花销售定额,并对超定额出售棉花课以寓禁税,结果使1934年棉花减产340多万包。
对于宰杀小猪的举措,罗斯福戏称为“对猪也要实行节制生育”。馐学术界对于罗斯福农业政策的评价,迄今仍无定论,其实连时任罗斯福政府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对此也不理解:“我希望今后再也不这样搞了,长得好好的庄稼,偏要毁掉,这有违人类的良心。”
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罗斯福所推行的农业调整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产品价格止跌回升,农场主和农民的收入增长明显,与此同时,由于各种救济和以工代赈措施的推广,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人数也大为下降。总之,新政大大缓解了美国社会的恐怖乃至绝望情绪,美国民众的信心明显提升。
至于农场主和农民销毁积压农产品的行为,也并非像教材中所讲的那样――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实际上,农民销毁农产品时的心情颇为无奈和酸楚(具体原因下文详论):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
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了正在溃烂的果实,柑橘以低于生产费用的价格出售。
西部牧场主牲畜销不掉又养不起,只好宰了抛进峡谷。这就说明,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劳动,而大量劳动却成为白费气力,通常还要亏本。
蒙大拿有个牧场主,赊到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养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临行时嘟嘟囔囔地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对于农场主和农民的上述行为,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几乎全部发生在中西部农业州和南部产棉区,而并非遍及美国全境的现象。
二、为什么要销毁积压农产品?
在经济危机期间,为什么一边是大量饥寒交迫的民众食不果腹,一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