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与特点快速转型期下中国环保运动.docVIP

历程与特点快速转型期下中国环保运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程与特点快速转型期下中国环保运动

历程与特点快速转型期下中国环保运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转型期,环保运动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环保运动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即环境主义思潮的兴起、环保运动的发展与环保运动的转型,其中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代表性事件与人物。中国的环保运动即不同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社会运动,也不同于目前西方的新社会运动,它有如下三个特点,即不以直接挑战政权为目标,具有互联网、大众传媒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等独特的资源,其社会价值基础与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一脉相承。   关键词:快速转型期; 环保运动; 历程; 特点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144-0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女性主义运动等新社会运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轮新社会运动风潮开始逐渐影响到中国社会发展。其中尤以环保运动影响最大。   所谓环保运动是由民间倡导参与的与利益相对方存在观念或行为冲突的一种集体行动,其目标是表达意向或促进社会变迁。也就是说,环保运动一般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由民间(包括NGO、媒体、民间群体等)倡导参与;(2)属于集体行动;(3)与利益相对方存在观念或行为上的冲突;(4)其目标包括了利益表达,促进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转型期,环保运动体现出了很强的阶段性,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又终能以参与重大的环保事件而引发公众的关注。例如,进入21世纪之后,环保运动受到广泛关注始于2003年的怒江反坝事件,2005年多家民间环保组织高调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又把环保运动推到了风口浪尖。正是这些零星的事件串起了中国的环保运动,当然,我们可以把环保运动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一、 环境主义思潮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环境主义的思潮在中国逐渐开始兴起。徐凤翔、唐锡阳、黄宗英和徐刚是这波思潮的先锋人物。他们通过著作和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着国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1]此时的行动主要表现为个体性行动。   1983年,黄宗英以1978年援藏并深入西藏密林进行研究的南京林学院教授徐凤翔为原型创作了报告文学《小木屋》,立刻风靡全国,徐凤翔也由此成为献身科学与热爱自然的灵魂人物,鼓舞感染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1995年徐凤翔从西藏高原退休后,应北京有关方面邀请,在北京西郊灵山山麓创建了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北京灵山西藏博物园、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灵山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生态科教园。科教园成为了北京的绿色生态基地,很多的青少年来此参观体验。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应邀到北京的大、中、小学为师生作生态保护与人生之旅的报告,将其特有生态环保教育带给学生们。[2]   徐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目睹了滥砍乱伐给森林造成的惨状后,他创作了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当时的《新观察》杂志以整本的篇幅推出了这篇作品,立时轰动了全国。有学者认为“这篇作品,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森林和自然的认识,颠覆了传统观念,并深深影响了高层的决策――自此,林业由以采伐木材为主开始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进行艰难地转变”。[3]当时的林业部部长说:“我们应该感谢徐刚,他在我们的背上猛击了一掌!让我们从睡梦中醒来”。[4]徐刚被誉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先驱,之后,他不断地在生态文学方面进行创作,一些知名的环境民间组织发起人受到了他的作品的影响而走向了环保运动之路。(注:如地球村的发起人廖晓义早在90年代初就受到了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的影响,后致力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参见《地球的女儿》,《北京青年报》,2000年3月10日。)   唐锡阳,《大自然》(1980年发刊)杂志的创办者,与妻子玛霞?马尔科斯曾考察了亚、欧、美50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后,潜心写作出版了《环球绿色行》(1993),掀起了中国的绿色狂澜。三年之后,他又首开大学生环保绿色营,一年一届,足径遍布十余个省市,持续至今,诸多的“营员”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环保运动的中坚力量。(注:例如如今仍然活跃在环保领域的赖芸、张伯驹等人都曾参加过“绿色营”。参见覃娟:《环保牵起“宇宙之缘”》,《沿海环境》,1999年第8期;皱晶:《物我同舟天人共泰――访绿色营发起人、环保作家唐锡阳先生》,《环境教育》,2002年第3期。)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作家、学者、个人,通过文学作品、实际行动等各种方式揭示中国环境破坏的状况,表达自己的忧虑,警示国人,这些共同汇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波环保思潮,也为之后的民间环保运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 环保运动的发展(1994―2002)   按照“中国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