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相气相色谱研究金属离子中介甲醛印迹聚合物气相识别
反相气相色谱研究金属离子中介甲醛印迹聚合物气相识别
摘 要 采用配位聚合法制备了中介的甲醛印迹聚合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面结构。以甲醛印迹聚合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印迹材料对模板及其结构相似物的选择保留性能、等温吸附及吸附热力学,并探讨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分子印迹柱对模板分子的容量因子均远高于乙醛。较低柱温和较低载气流速有利于印迹材料对气态模板分子的选择保留,当柱温为90℃,载气流速7.0 mL/min,进样体积为3.0 μL时,分子印迹柱对模板的容量因子高达61.1,对模板及结构类似物的分离因子达到10.66。模板分子在印迹聚合物柱上的气相吸附等温线呈近似线性,而结构类似物乙醛的吸附等温线符合BET吸附的Ⅲ类模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也具有一定的脱除能力。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气相吸附; 反相气相色谱; 甲醛
1 引 言
关于分子印迹识别的研究多在溶液环境中进行[1~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气相识别研究迄今鲜有报道。与液相识别环境不同,在气相中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重键行为,没有溶剂分子的干扰,不必考虑溶剂对印迹聚合物识别的影响,也无需担心其溶胀现象,因此,可以更直接考察聚合物基体中专一性识别位点对模板分子的结合作用[4]。反相气相色谱(Inverse gas chromatography,IGC)是利用气相色谱技术,研究材料聚集状态及性质的一种方法[5,6],它将研究对象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选择与之有相互作用的物质(称为分子探针)注入色谱柱中,测定材料的吸附、保留等性能[7,8]。利用反相气相色谱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气相保留和识别是一种新的尝试。甲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过敏性皮炎,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9,10]。由于甲醛挥发时间长,残留甲醛很难完全清除[11,12],采用高选择性吸附剂脱除空气中甲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13~15]。
本研究以甲醛为模板分子,采用配位聚合法制备了金属离子中介甲醛印迹聚合物,并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气相色谱固定相,通过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分子印迹柱对探针分子的选择保留行为,构建分子印迹气相吸附等温线,探讨了分子印迹材料对室内空气甲醛的实际脱除效能。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4 结 论
采用反相气相色谱研究分子印迹气相色谱固定相的保留行为,发现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子印迹柱对气态模板分子呈现较强的保留能力,其容量因子均远高于其结构类似物。较低柱温和载气流速有利于印迹柱对气态模板分子的选择识别,当柱温为90 ℃,载气流速7 mL/min,进样体积为3.0 μL时,分子印迹柱对模板的容量因子高达61.1,对模板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分离因子达到10.66。此外,研究表明,甲醛在分子印迹柱上的吸附热高于其结构类似物的吸附热,且其吸附等温线呈近似线性,说明印迹基体对甲醛分子的较高亲和力,而对结构类似物的吸附能力较弱。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也具有一定的脱除能力。
References
1 Li H, Liu Y J, Zhang Z H, Liao H P, Nie L H, Yao S Z. J. Chromatogr. A, 2005, 1098(12): 66-74
2 GONG YanRu, WANG Yue, DONG JiaBin, YANG Jing, REN XiaoWei, GONG BoL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1): 28-35
龚艳茹, 王 ?h, 董佳斌, 杨 静, 任晓伟, 龚波林. 分析化学, 2014, 42(1): 28-35
3 Zheng M M, Gong R, Zhao X, Feng Y Q. J. Chromatogr. A, 2010, 1217(14): 2075-2081
4 Tominaga Y, Kubo T, Yasuda K, Keita K, Ken H. Micropor. Mesopor. Mater., 2012, 156: 161-165
5 Cordeiro N, Gouveia C, M. John M J. Ind. Crop. Prod., 2011, 33(1): 108-115
6 Rückriem M, Inayat A, Enke D, Glser R, Einicke W D, Rockmann R. Colloid Surf. A, 2010, 357(13): 21-2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