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文化视阈下中国特色话语研究
历史文化视阈下中国特色话语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话语是近代中西文化对立、冲突、融汇的产物,它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困惑,以及中国人民为改变西方“他者”形象而积极探求国家昌盛和民族振兴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心路历程。在经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之后,“中国特色”话语逐渐由思想文化领域转向政治视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核心价值的政治哲学话语。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文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3-0043-04
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中国特色”话语内涵的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对其纷争不断,褒贬不一,加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屡屡遭遇到来自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挑战,致使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功能得不到正视,其现实价值也往往被学界所忽视。鉴此,本文试对“中国特色”话语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
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中西交流的有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向内磁化(在中国文化圈内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吸纳)和非扩张性特征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超稳定性。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彼时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因而对持“夷夏之辩”观念的中国人来说,一切外族的文化在对照中国文化后无非就是夷狄蛮邦的“特色文化”。传统夷夏之辩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自性,反对用异质的文化来改变中国文化。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尽管夷夏之辩说具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但从历史实践来看,其终极价值目标却是以仁义道德和礼仪文教整合天下秩序。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对外族文化的吸纳和消弭中铸就了本土文化的统摄性,彰显了其卓著的普世价值。甚至到18世纪中后叶,伏尔泰(Voltaire)在向西方宣传中国时仍然以钦佩的话语称颂:“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以一切。”可以想见,在缺乏高强文明交流与抗衡的古代社会,中国文化毋须刻意标榜“中国特色”。
但是,鸦片战争打破了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格局的秩序,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被迫屈从于西方,而且在文化上也逐渐失去话语权,沦为西方话语霸权ZT的“他者”。西方对中国叙事话语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把中国塑造为一个与西方对立并低于自身的文化影像,并以此来确定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根据赛义德(Edward W.Said)关于“他者”的文化学理解,被纳入西方“他者”行列的中国文化,其时已被解构得残破不全,毫无文明进步可言。如果说此前西方关于中国的话语使用还是正面的话,那么此后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无不充满了停滞、衰败、专制、甚至荒诞之类的贬斥和嘲讽,以至于黑格尔认为:“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运动之间仍然缺少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这与马克思评价中国是“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几乎如出一辙。以此来看,鸦片战争与其说是一次商业战争,毋宁说是一次真正的文化战争。而后者比前者更可怕,因为商业利益可以失而复得,但文化一旦破产,很有可能导致民族心理的整体崩溃或瓦解。因此,捍卫本族文化尊严,重塑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尊,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迫切愿望。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话语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界。
二
最先触及“中国特色”话语的是洋务派。空前的民族危机迫使部分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夷夏之辩”进行检讨,主张在技艺层面上“师夷”。但是,“师夷”观的终极目的仍然在于拒斥和抵制西方的一切现代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完整性。从林则徐、魏源到整个洋务派,无论自觉与否,都无法避开中学与西学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而且随着文化交流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加深,中学西学的关系问题,就愈加成了凡是提倡西学的人不得不正面做出必要阐明的立论之前提。因之,洋务派初次在近代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中体西用”,作为推行洋务的哲学与文化话语。继冯桂芬之后,洋务派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多种表述“中体西用”的言论。但直至张之洞撰行《劝学篇》,“中体西用”始为系统化、理论化。“中体西用”突出强调的是“中学”的主体地位及其重要性,它与“夷夏之辩”有着本质的区别。“夷夏之辩”的标准在于强调整体文明程度的不同,“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而“中体西用”则以二分法的形式把整个文化分为中国的和西方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如张之洞所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三版)第10章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pptx VIP
- [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基础]-晶体结构分析.pptx VIP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pptx VIP
- 中级宏观经济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docx VIP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粤教粤科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基础]-超分子化学.pptx VIP
- 2013款上汽通用雪佛兰赛欧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E+H200涡街流量计说明书.pdf VIP
- 20_WD_2021001981_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验收规范.pdf VIP
- 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三版)第9章 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