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时代内涵与德育价值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时代内涵与德育价值
叶圣陶(1894-1988年),江苏苏州人,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并以圣陶笔名行世。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49年初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周恩来总理视之为“国宝”级人物。他提出“道德习惯”论的德育观以及隐藏在德育观背后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均对当时和以后的学校德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今天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区域特点、校本特征”的德育模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表达”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叶圣陶“人己一体”思想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群己关系的优良道德要求。叶圣陶曾用著名儒生颜渊的例子教育学生:“从前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不改其乐。……他在物质生活之外,自有他的精神生活。”[1]胸怀理想的人才能够超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使精神生活得以充实,奋斗向上,在实现理想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青年如果都怀着理想的话,我相信人人可以达到颜渊的境界”,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和价值。叶圣陶的精神与人生境界教育思想吸取了儒家关于人生精神生活具有超越和高于个人眼前利益的积极内容。颜渊事例的“孔颜乐处”不仅受到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称赞,也受到宋明理学等后续儒家学者的重视,因为它体现了儒士安贫乐道、走出“小我”,达成“大我”、俯仰合一、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叶圣陶也曾分析批判了传统的“继承道统”、“宣扬圣道”教育方式,认为这种空洞的“立志”教育玄之又玄,无法切合普通人的人生观,脱离学生实际。[2]这些论述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史渊源较为复杂,从儒家思想渊源来看,孔子曾提出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要求人们以“仁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从正反两个方面规定了处理个人与群体、他人关系的途径,要求人们能够以“和”为贵,视人犹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积极地利人助人,富于同情心,设身处地,勇于承担,在成人中成己,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将家庭的“亲亲”伦理推广到社会群体关系中,从而达到“群己合一”的理想伦理境界。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则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宣扬扩充人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之心,即“天之予我者”的天命之性,在义理之天的统摄下,万物一体思想有了理论基础,也为儒家伦理之道提供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指导原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万物皆备于我。”[3]人们在体悟与涵养心性的过程中发现和遵循普遍性、绝对性天命法则,并将其根植于人心之中,从而树立了“人皆可为尧舜”的希望价值。人们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组织成有力的社会群体,荀子以“群”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理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4]人能够组成群体的原因是有等级之“分”和道德之“义”,故而能够以群体的力量“为宫室”、“序四时”、“裁万物”,达到“兼利天下”的目的。先秦儒学思想体系在秦代以后的政治环境中受到打击和排挤,如秦朝崇法抑儒、汉初黄老之治、魏晋玄学清淡、隋唐佛教盛行等,直到宋明理学的出现,社会知识界出现了批判佛老、恢复儒学传统的思潮,也为孔孟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宋代理学对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更加系统,张载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胞物与”的命题,认为人和世界万物都是气所凝结,都具有统一的本性,相互之间是同胞和朋友的关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虽然不同的人“禀性”不同,需要通过学习“变化气质”,爱人惜物,以符合人的本性与世界规律的方式相互对待。对于人群中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加以同情对待:“凡天下疲癃残疾、恂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种泛爱论的兼爱思想鼓励不少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为挽救社会危机和百姓困苦而不懈努力。此外,程颢的“心”一元论及其后续心学、周敦熙“理”一元论及其后续理学,构成了宋明理学的内部派别,[5]它们都继承并发挥了孔子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理想的道德主张,力求修身养性,发挥主观力量,认识和掌握命运主动权,通过主观精神的努力通往“圣人”境界。当然,这些封建社会的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