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细胞增多症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核黄疸
黄疸 是体内胆红素累积 引起皮肤或其它器官黄染的现象 新生儿时期黄疸颇为常见,即可以是生理性的,又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体征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在新生儿时期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普遍现象、原因复杂、中枢中毒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1. 胆红素的形成 1)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约占80% 衰老RBC 单核吞噬系统 Hb 珠蛋白 正铁血红素 血红素氧化酶 铁 CO 胆绿素 胆绿素 胆绿素还原酶 游离胆红素 2)旁路胆红素 占3%左右 骨髓内部分网织红细胞和幼红细胞未发育成熟即被分解,其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再转为胆红素 3)其它 肝脏和其他组织内含血红素的血色蛋白,如肌红蛋白、过氧化酶、细胞色素等。约占20% 2、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 Hb等单核-吞噬系统 游离胆红素 与白蛋白联结 间接胆红素 白蛋白治疗高胆红素血症、预防核黄疸的理论依据 3、胆红素在肝内的代谢过程 ①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肝细胞膜特殊载体,与胞浆内的两种受体蛋白(Y、Z蛋白)结合 ② 结合胆红素的形成 通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DPGT,形成直接胆红素,能溶于水 ③ 排泄及“肠-肝循环” 肠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T分解还原成尿胆素类。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重吸收经门静脉至肝脏,再经胆道排泄,此即 . 极少部分流如体循环,由肾脏排泄 二.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 胆红素产生增加 ①??红细胞数量过多 ②??红细胞寿命短(新生儿70-90d,成人120d) ③??旁路性及早期标记的胆红素增多 2.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转运能力不足 白蛋白↓,代谢性酸中毒 三.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四、新生儿黄疸主要病因 临床特点 ① 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② 黄疸似生理性黄疸,但不随生理性黄疸消退而消退 ③ 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④ 吃奶好、体重增加,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 ⑤ 停母乳2~3天后,黄疸明显减退,如再哺乳,黄疸可有反复,但不超过原来程度 ⑥ 预后好,不会引起核黄疸 系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其它如MN、Kell、Duffy等) 1.发病机制 1) ABO溶血病 有父亲遗传而母亲所不具备的显性胎儿红细胞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红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系统遭受破坏而发生血管外溶血 以母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最多见;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均不会发生溶血病 2) Rh血型不合 ①多见于少数民族,Rh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C>D>E>c>d>e)。Rh溶血病以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病 ②Rh抗原仅存于Rh猴及人的红细胞上,故第一胎很少发病 ③Rh阴性母亲第一胎发生Rh溶血病,一可能是输过血;二可能是“外祖母学说” 2.临床表现 Rh溶血病症状较ABO溶血病严重 ① 胎儿水肿:红细胞破坏、 贫血、缺氧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水肿、死胎 ② 黄疸: 出现早,且进行性加深 ③ 贫血、肝脾肿大 ④ 胆红素脑病:多发生在生后2~7天内 3、诊断 1)病史:母不明原因的流产、死胎等;母亲血型、新生儿血型检查;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情况 2)血清学实验 ①Coomb’s实验(改良抗人球蛋白实验) ②抗体释放实验 ③游离抗体检测:表明母血抗体已进入胎儿体 内,但不一定致敏 七、新生儿黄疸诊断、鉴别诊断 1.确定有无黄疸;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间接或直接胆红素升高 2. 黄疸首现的时间及日龄 <24h 溶血病多 2~3d 生理性、ABO溶血 4~7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