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燕杰勇立潮头唱大风
当土地与土地被河水阻隔的时候,聪明人发明的是桥,当大路与大路被海水阻隔的时候,智慧的人发明的是船,《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师生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聪明的桥、智慧的船,是团结的桥和友好的船。
――李燕杰
人物简介:李燕杰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 共和国四大杰出演讲家之一
★ 世界华人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 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
★ 世界华人教育艺术家委员会总干事长
★ 世界华人演讲艺术家联合会总干事长
★ 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
★ 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院长
1930年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演讲家、哲学家和国学家。其一生从事教育艺术和演讲艺术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古哲学《易经》有着较深层次的理解。曾代表国家教育艺术界,出访海外100多个城市,在海内外演讲4000多场次,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载入了中华史册。多年来,他曾在中南海演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学于一身的世界知名学者,被称为当代“国际教育艺术家”。他一生所获荣誉众多,即使在晚年病中的两年里,他还连续获得了六项褒奖:演讲界终身成就奖、教育培训界终身荣誉奖、2006年十大国学金牌导师奖、世界华人爱心大使、和谐杯书法大赛一等奖以及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颁发的爱国勋章等。
“教育是科学”长久以来为大众所共识,而“教育是艺术”却尚未得到所有人的理解。那么,教育究竟是不是艺术,教育艺术对日常教学活动又能起到什么促动作用,研究教育艺术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素有教育艺术的发祥地、演讲美学的策源地之称的首都师范大学,拜访了教育艺术研究的创始人、倡导者李燕杰教授。显然,我们的来访是受到欢迎的,李教授侃侃而谈,从早上八点半直到中午十二点四十几分,中途没有一刻的停顿,甚至是滴水未进。他说:“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是要集中精力,全情投入的。”这样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激情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李老对于教育艺术的挚爱。
现年77岁高龄的李老,常被媒体赞其为拥有40岁的心态、50岁的容颜、70岁的年龄、80岁的智慧,如今亲眼所见,此话并非虚传。也许正像是他自己所说的“教师是可以使人永远年轻的职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都和自己的职业、事业联系起来,人就会变得非常年轻”那样,把教育艺术视为自己灵魂的李老,既儒雅又摩登,既传统又超前,周身充满了诗意和罗曼蒂克,加之古代文学、易经、哲学、经济学、西方文化、教育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在他身上,可以说,李老缔造出了传奇、新学和大智。细言之,传奇是指李老那难以超越的卓著成就,和其极富魅力的人生;新学,毫无疑问是指他目前正在极力呼吁广大教师要学习研究的教育本元文化,即教育艺术;大智,李老讲教育艺术是跨学科的,对任何人都有用,因此,它是大教育论、大哲学论、大思想论,是大智慧。
言之至此,我们感到要研究教育艺术,必须全面了解李老,而要了解李老,就不得不从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四牌楼礼士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谈起。
“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我发现英雄和诗人都是我们教师培养出来的。”
李老出生在这个四合院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国第一届研究生班的成员,后执教于民族大学、外语大学等一些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其师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跟随父亲,熏陶渐染间李老自小沾染书香。想成为像搞文学、艺术的父亲、母亲、姑姑那样的人,曾一度是他年幼时的梦想,但向往成为英雄这一每个男孩都难以割舍的、本能的情愫,更紧紧缠绕在那时李老的心头。
然而,幸福的时光往往短暂,苦难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在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记忆里,总有那段挥之不去的阴霾。我们还记得当时很多仁人志士由于不肯低下高贵的头为侵略者日本人做事而受到了诸多的磨难,李老的父亲也是一样,不畏惧失业的威胁,他拒绝了为日本人做事。他的失业直接导致了李老的失学。像高尔基所著的《童年》、《我的大学》那样,李老年轻时代遭遇了诸多的苦难。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打工,在整整十余年里,李老做过小工,卖过报纸,跑过单帮,工厂里的车、铣、刨、磨、旋、钳工等各个工种,他全都上过手,在农场,从测量、播种到收割,李老样样拿得起、用得熟,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自己的母亲交不起助产费时,李老还在医院里做过不要钱的练习生。用他自己的话概括之,就是工、农、兵、学、商、医,李老全都体验过、努力过、奋斗过,而这一切也丰富了他的生活和文化底蕴,锻造了他钢铁的意志,一句“让别人去做生活的骄子,我们的使命永远是开拓”表达了他倔强的性格和奋斗的精神。不仅如此,视野的开阔还使李老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