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必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必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PAGE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70分)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革,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恶金”指的是铁,材料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的是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不是从最根本的生产力变革的角度分析,故A项错误。BC项分别反映的是早期农业刀耕火种和原始医药的出现,与题干中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铁器的使用 3.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土地兼并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严重的统治危机,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表述正确。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符合题干要求“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的影响 4.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白银资源并不丰富,同时白银在宋代并不作为流通货币大量使用,故A项错误。宋代经济十分发达,对货币需求旺盛,铁钱即使再充足也不可能十余年间都不需要铸钱,不符合常理,故B项错误。由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民间商品经济发达,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使用减少了市场对铁钱的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是北宋初期,而宋初国家安定,南方地区更是几无战乱,该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商业的发展?交子 5.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6.《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唐宋街鼓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唐宋时期坊市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唐代设有“街鼓”为坊市报时,宋代则没有了这一现象,说明唐代坊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坊市受官府的监管不严格,也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到宋代已被打破,坊市制度崩溃。因此,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街鼓的存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