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主要内容及特征.docVIP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主要内容及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主要内容及特征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主要内容及特征   【摘要】皇帝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中最为核心的制度。它包括皇帝的名位制度、皇帝的任期与产生方式、皇帝的权力和行使方式这三大主要内容。皇帝制度呈现出皇权神圣、至尊至上,宗法思想烙印特别深刻,皇权专制这三大主要特征。   【关键词】皇帝制度;主要内容;专制特征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03-0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而君主制(从秦朝开始可以定义为皇帝制度)又是这一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对于把握好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皇帝”一词,最早见于《书?吕刑》:“皇帝哀衿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夏曾佑认为:“皇帝之称,唐尧已有之。今疑古人天子对异族则称皇帝,对本族则称帝,稍有亲疏之别。至秦乃一切自号皇帝耳。”[1]不过,“皇帝”作为当时君主的名号,始于秦始皇。目前,大多数观点都认为,中国的皇帝制度是秦朝创立的,到西汉武帝时期基本定型。在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作为一项最核心的政治制度,始终代表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直延续下来。②   一   制度是人们有组织的行为规范体系,那么,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让我们再来仔细研读一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就下赦令给丞相、御史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嬴政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同时,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名位制度和皇帝的任期与产生方式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皇帝的名位制度   名是名号、名义,位是地位、位置,这里是指将“名”加以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皇帝的名位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一是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严格规定,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三是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如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规制,借以保证皇权的行使。   皇帝的名号,生前有尊号(也有死后追尊的)、徽号,死后还有谥号、庙号。尊号,是臣下以尊崇之号进呈于皇帝,或者嗣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如嬴政“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徽号,是在皇帝或皇后的尊号之上,再加歌功颂德的套语,称作上徽号。其与尊号的区别在于,尊号只能上一次,而徽号则每遇庆典,可多次加上。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称号,叫做谥号。谥号始于周初,但秦始皇对这种后议其先、下议其上的作法颇有微词,故废之,汉代复其旧,历代沿用,直至清朝。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太庙,特立名号,叫做庙号。例如某祖、某宗即是。除此之外,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有专用的称呼,如,皇帝的儿子称“皇太子”、“皇子”,孙称“皇孙”,姑称“大长公主”,姐妹称“长公主”,女儿称“公主”等。名号制度,是人为地将人间最华美的词堆砌在一起,加在皇帝及其亲属头上,借以显示其至高至尊的地位。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企图通过这种夸大其辞、名不副实的歌功颂德来加强皇权的神圣性。   皇帝的衣冠服饰在制式、颜色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身份和地位。汉贾谊说:“贵贱有级,服位有等。”[3]《后汉书?舆服志》上也说:“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封建帝王的饮食称为御食。宫廷内有庞大的管理机构,有众多的御膳供奉人员,而且在御厨内还具备和供应着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山珍海味。古代帝王所在地称都、称京。“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4]历朝历代京师的建筑都显示出了皇帝所居之地的宏伟气魄及其宫苑等的华丽,《史记?秦始皇本纪》(简称《本纪》,下同)中就生动记载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皇帝自宫廷外出巡行,皆有百官、车辆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