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三国演义中陈宫忠义观念
浅析三国演义中陈宫忠义观念
摘 要:陈宫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谋士形象中较为特殊的一位。在东汉末年这个尔虞我诈、群雄争霸的乱世里,陈宫胸怀济世报国的雄心大志和平息叛贼、匡扶汉室的伟大抱负,坚守着儒家忠义两全、仁德之操的传统思想。因为他自叹“并非俗吏”,所以他一直在“择主而事”,并相信终有一日能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思想抱负造就了陈宫大义凛然、忠心不二的儒家思想。遗憾的是,他一生却“未遇其主”,最终“舍生取义”,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孤独的却又是崇高的,这与他所坚守的儒家忠义思想密不可分。
关键词:《三国演义》 陈宫 忠义观念
★基金项目:2017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课题“布依族歌谣中的伦理观研究”(研人文2017019)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呈现出动乱时代所具有的多元面向,群雄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三国演义》演绎的正是群雄争霸,天下分合的东汉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经济水平低下、科技落后,战争的较量成为了人才智慧的拼杀,谁获得人才优势,谁就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因此统治者们常常借谋士之智来实现其宏图大业。同时,谋臣志士们也择主而事,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魏、 蜀、吴三国均广招贤才为其统治服务,陈宫则是众多谋士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始于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终于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从“捉放曹”到“血溅白门楼”完成了他壮烈的一生。陈宫一生事曹操和吕布二主,竭尽全力为其出谋划策,先因曹操的阴险狡诈而决然离去,后因吕布的刚愎自用而葬送性命。虽然二位并非他理想中的贤君,但他对曹操大义凛然,对吕布忠心不二,这与他所坚守的儒家忠义思想密不可分。
“忠”“义”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部分。“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解字》)这是臣对君,仆对主、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并且下属对上司应该忠心耿耿:“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国语?晋语九》)。那何为“义”?所谓“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说文解字》)最早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后来也指朋友之间,讲究情谊,不带有丝毫利益和强加性质的互助。“义”是儒家“五常”思想中的核心道德,“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因此古代人十分重视义,愿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自古以来,忠义观念成为儒家育人的行为准则,它支配着传统士大夫的一言一行。陈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忠心耿耿”和“舍生取义“的忠义观成为其精神内核,言行举止受其支配。陈宫一生三次重要的选择都彰显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忠义品质,以“捉放曹”体现其仁义;“追随吕布”凸显其忠心;“血溅白门楼”再现其大义。他始终坚守仁义、尽忠竭力、最终舍生取义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凸显了儒家忠义的最高境界。
一、大义之举:捉放曹操
《三国演义》的第四回道出陈宫“捉放曹”的事,实为大义之举。董卓趁汉少帝年少无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干涉朝政。担任国相期间专擅朝政、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诛之。曹操出于正义献刀谋杀董卓,但因失败而被通缉捉拿,逃跑途中在中牟县被擒,当时身为县令的陈宫,得知曹操为正义而谋杀逆贼时,“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①27一出场作者就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陈宫。
陈宫作为中牟县令,遇见刺杀董卓未遂后亡命天涯的曹操,不仅没有把他抓到董卓处领赏、封万户侯,还放了他,并对曹操表达了“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的无奈,曹操也发出了“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的夙愿,此时他俩一拍即合。陈宫赞赏曹操“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①27认为曹操志存高远是治世之能臣,与其谋事能实现其济世报国的政治抱负,于是抛家弃子随曹操而逃。二人行至成皋地方,天色已晚,就借住于曹操义父吕伯奢家。曹操错把吕家磨刀声当成阴谋,因多疑而误杀了吕家八口人,陈宫对此惊讶不已“孟德多心,误杀好人矣!”。为了以绝后患,曹操将错就错把买酒归来的吕伯奢也砍杀了,陈宫对曹操的心狠手辣感到义愤填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当曹操回答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①28时陈宫对曹操由之前的满怀希望变成了极度失望,“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陈宫当夜便想杀死曹操,但转而又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了他我岂不义了吗?血淋淋的九人命案都没能坚定陈宫除害的心志,他想到的依然是“义”而不是对残忍的曹操除之而后快,可见义已岿然不动的存在于他的观念中,主导着他的每一次行动,于是他“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①29在追随曹操的过程中,陈宫心理有了极大的变化,从钦佩其大义到愤恨其阴险,从最初的希望到最后绝望。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