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对团体归属感影响 认同整合中介作用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对团体归属感影响 认同整合中介作用
摘要研究使用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量表、团体归属感问卷、认同整合量表-流动儿童版,对208名流动儿童的相对剥夺感、认同整合和团体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团体归属感和认同整合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对剥夺感对认同整合和团体归属感都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认同整合对团体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对团体归属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团体归属感;认同整合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8.03.003
1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纷纷选择向发达的沿海地区转移,携带子女进入城市务工就业,流动人口随之增加。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7亿,占总人口的18%(国家计生委,2016)。流动人口规模逐步扩大,流?咏峁挂灿傻ヒ涣鞫?过渡到“家庭化”流动(辜美惜,郑雪、邱龙虎,2010)。“家庭化”的流动模式使得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群体――流动儿童。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可见,流动儿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大群体。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王静,但菲,索长清,2016)。流动儿童作为我国典型的处境不利群体,跟随父母进入新城市后,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差异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申继亮,2009),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冲突(倪士光,李虹,2014)、主观相对剥夺感的产生(熊猛,叶一舵,2011),学校归属感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温颖,李人龙,师保国,2009)等。
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MC)又叫“流动人口子女”、“农民工子女”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肖敏敏,2012)。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俗柿辖?流动儿童定义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或者“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18周岁以下的人口(张黎明,赵顺义,2003)。熊猛(2015)则把流动儿童定义为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具有农村户籍,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6~18周岁的儿童青少年。不同的研究者对流动儿童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大都包含了年龄、生源地、流动年限这三个要素。综上,本研究将流动儿童定义为: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流入城市,且在流入地就读超过半年的6~18岁的儿童青少年。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熊猛,2015)。相对于城市非流动儿童而言,流动儿童存在更多的疏离感、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他们更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体验。在种种不利环境下,他们通过与流入地城市儿童的不合理比较,认为自己失去了太多应得的利益,从而产生主观上的“相对剥夺感”(熊猛,2015)。回顾以往国内外相对剥夺感的研究,国外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弱势群体,如南非白人与南非黑人(Applegryn Nieuwoudt,1988)、东德人与西德人(Shmitt Maes,2002)、加拿大以法语为母语与英语为母语者(Bougie,Usborne,dela Sablonniere, Taylor,2011)的研究,而较少有针对移民或移民儿童的研究。国内则多为理论探讨和思辨(李宁,2008),实证研究近几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数量依旧较少,且多以大学生(张书维,王二平,周洁,2012;张心怡,郝勇强,2016)、农民工群体(冯慧玲,方小教,2012;王丽茹,李奋生,许若兰,2016)、普通民众(陈宇秦,2009;马皑,2012)等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也较为少见。
团体归属感指个体对自身所在团体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以及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处境等客观因素的认知,而在心理上产生的对该团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程度(王锦,2011),它可分为学校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城市归属感等。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生活所在团体的改变,而这一变化往往会伴随着心理过程的转变,如新的团体会对团体归属感产生一定影响。以往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归属感显著低于城市当地学生(温颖,李人龙,师保国,2009;赵璨,费梅苹,冯承才,金振浪,周会敏,20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