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弃疾言愁词分类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辛弃疾言愁词分类研究

对辛弃疾言愁词分类研究    内容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其词作受到历代文史学家所推崇,其本人更被后人推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但其言愁词在其作品中却占了很大比重,词中愁之真、愁之切使读者不忍卒读。文章试从辛弃疾之国破之愁、失意之愁和离思之愁三个方面对其言愁词进行分类。    关键词:辛弃疾 言愁词 分类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在其出生时,济南已然被金国占领。祖父辛赞时任金国伪职,常带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河山”,希望有朝一日对抗金国,以报靖康之辱。在祖父的教导下,辛弃疾从小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在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之际,21岁的辛弃疾在家乡聚集两千多人起义,不久携众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后来曾单骑追击杀死叛变义军的义瑞和尚,又率50骑生擒拥有数万军队的叛将张安国。闻其壮举后,“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南归之后,辛弃疾很少能在战场上与金人对抗,只是先后担当了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安抚使,甚至多次被弹劾而罢官,终于因报国无门,内心愁闷,郁郁而终。    辛词历来被归为“豪放词派”,其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也历来评价很高。辛弃疾作为一个曾经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将军,其作品中却往往流露出“愁”的意境,在流传下来的629首词中,言愁的词更是多达114首。辛弃疾过多的写“愁”并没有影响其作为“豪放派”词人领袖地位,反而历来被文史学家所推崇,大概正如宋人陈人杰所言:“丈夫涉世,非心木石,安得无愁时?顾所愁何如尔。”辛弃疾词中抒写的“愁”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渲染力,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辛词中的“愁“进行分类,并加以叙述。    一、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国破之愁    自靖康之难,高宗南渡始,南宋王朝便一直偏安江南,虽有开禧北伐,结果也以“嘉定和议”收场。自南归后,辛弃疾便不断被主和派排挤打压,甚至数次罢官归隐,且内心却始终未曾放弃收复中原的愿望,然而现实却是“胡尘未断,塞马空肥”,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引起了辛弃疾内心无限的悲愤和愁绪,这些悲愤和愁绪在现实中无法排泄,只能抒发在一篇篇词作中。    1168年,时任健康通判的辛弃疾登上了健康赏心亭,北望中原,看到中原故土已被金人占领,自己的宏图志向却难以实现,不禁愁到心头,“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这首《念奴娇?登健康赏心亭》虽无金戈铁马之势,只言“闲愁千斛”,实是词人故作轻松之笔,是词人联想到健康历朝兴旺之事,而当今朝廷却只知偏安一隅,是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命运深深的忧愁。不久,辛弃疾重登赏心亭,写下了《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更是把这种愁国之绪直白的表达出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抬首望去,满目疮痍,看到国运如斯,只能潸然涕下。1180年,时任潭州知府的辛弃疾设宴招待途径湖南赴任的兴元知府张仲固,宴中填写了《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云:“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中,词人借用唐人李峤的“山川满目泪沾衣”直抒胸怀,直言朝廷却空养肥马,任由金人驰骋;“去路匆匆,愁满旌旗”,既抒发了个人离愁,又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满腹忧愁。1178年夏末,词人调任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途径扬州与友人杨济翁、周显先等人作词和韵,想到十八年前宋金采石矶之役,心中澎湃,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的《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上阕以“汉家”和“胡骑”对峙为开篇,以英雄史诗般的语言描述了宋金之战,而后笔锋陡变,言及词人只能“忆昔鸣血污,风雨佛狸愁”,下阕是抚今,“今老矣”一声长叹,多少愁绪不言自知,更是以“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结束下阕,暗指无用武之地,直吐心中无奈。    辛弃疾致力于恢复河山,但看到中原沦为敌手,南宋偏安一隅,统治阶级无心北伐是造成辛弃疾国破之愁的根源所在。这些表达国破之愁的言愁词表现出辛弃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是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失意之愁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是主战派的典型代表,然而朝廷先后让辛弃疾担任了湖北、湖南、福建等地的安抚使整顿地方事务,这显然是把抗金收复失地作为一生理想的辛弃疾所不愿意接受的。1181年冬,辛弃疾被弹劾罢官归隐江西上饶,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除了短暂的做过两年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大部分时间都是闲居乡中。在辛弃疾闲居期间,未像陶潜、林甫一般过着“悠然见南山”式隐居生活,内心却时刻惦记着国家的命运,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词人内心蒙上了一层抑郁哀愁的色彩,这些哀愁也在其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