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VIP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PAGE  PAGE 17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2.了解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辨识通假字技能目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情感目标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知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教育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知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 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工”的境界。 2.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去世 4.敛不凭其棺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①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②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古今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 二、古今异义 1.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成立家庭 2.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到十五六岁 3.而齿牙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4.未可以为信也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5.志气日益微 古义:精神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气概 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7.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形容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