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味论解析-analysis of wen xin diao long taste theory.docxVIP

文心雕龙味论解析-analysis of wen xin diao long taste theory.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味论解析-analysis of wen xin diao long taste theory

导言 导言 导言 导言 第 第 PAGE 1 页 共 35 页 第 第 PAGE 10 页 共 35 页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的文 论中,“味”被当作一种表现性的整体直觉的审美活动,“中国人不但以表现性 的方式来创造艺术,也以表现性的方式来鉴赏和评价艺术,而最能代表这种主 观性艺术审美立场的概念,莫过于 ‘味’”。①而西方是不承认将“味”作为艺 术美感的,柏拉图曾经说过:“(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 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②黑格尔也指出:“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 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③因此,“味”也是 中国古代诗论与西方诗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天“味”这个概念并没有 失去影响力和生命力,它仍然生生不息地活在中国人人的审美意识中。因此在 成堆的西方术语中,我们更有必要去肯定古代文论中的“味”范畴乃至整个中 华文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是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 要著作。”④其中,他真正首开以“情味”论文学的局面,对于“味”范畴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显然在古代文论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人论“味” 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刘勰的“味”论在学界没有 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刘勰对‘味’的概念缺乏系统地理论阐释”。⑤基 于此种研究状况,本文力图从文学审美活动过程对刘勰论“味”作整体的解析, 客观地肯定刘勰以“情味”来批评文学的历史价值。 1.2 研究综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部博大精深的理论 巨著,鲁迅先生曾将它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篇章既富, 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氏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 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⑥可见,《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乃至世 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之重要。20 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理论批评等方面,一大批学者进 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涂光社的 《现代文心雕龙研究述评》、李平的《20 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综论》和张 连科的《20 世纪文心雕龙研究》中都有详细的论述。此外,杨明照主编的《文 ①李壮鹰.滋味探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2):67. ②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56. ③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56.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2. ⑤黄 钢.刘勰以味论诗的理论构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⑥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21. 心雕龙学综览》和张少康、陈允峰、汪春弘、陶礼天合著的《文心雕龙研究史》 更是资料详备。近年以来,是《文心雕龙》研究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成立了 “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 但是,在对“龙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对《文心雕龙》中的“味” 论的研究相对来说力度不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专著目前还没有出现,学术 论文当中有些对此作过论述,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黄钢在《刘勰以味论诗的 理论构架》中论述了:①刘勰明确地使用“味”作为审美方法来研究诗歌,评 论诗歌艺术;②刘勰以“味”作为诗歌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诗歌作品的 艺术优劣高下;③刘勰以“味”来区别诗歌作品的美学特征。杨星映在《刘勰 论“味”蠡测》一文中论述了:①《文心雕龙》中“味”的含蕴重在情感;② 刘勰论“味”和“隐”引导诗歌创作营造意境。汪洪章《刘勰的“味 ”说与现 代解释学观念》一文主要是从解释学层面揭示了刘勰对作品意义的重视,韦春 喜《文心雕龙味论探析》一文主要探讨了刘勰论“味”的美学特征,并且从 创作论层面指出了刘勰强调了创作者对“味”的生成所作的努力。除了以上的 一些专篇对刘勰论“味”作探讨之外,在另外一些综合谈“味”的论文中,一 些学者在其中对刘勰论味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如钱文彬的《浅析诗“味” 论的接受美学蕴涵》、李壮鹰的《滋味说探源》、马悦宁的《以“味”论诗的美 学意义》、胡建次的《中国古代诗味论的发展及其特征》、杨子江的《“诗味论” 的蕴涵与嬗变》、祁志祥的《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 定》、吕孝龙的《论味》、马悦宁的《论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等等。他们没 有对刘勰的“味”论作详细的论述,但是也三言两语地提到了刘勰论文学之味 的美学含义:其一,是指作品的美学特征;其二,是指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 美批评。 以上学者所论,涉及到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