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就与缺憾反思
成就与缺憾反思
摘要:《阁楼上的疯女人》从禁锢一作者身份焦虑一应对策略这一路径出发,展开了对19世纪英美妇女文学的综合研究,同时高度重视作家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对文本结构、人物、意象等的影响,将文本细读与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等融于一炉;但其将作品表层与深层结构作二元机械对立,并过分强调作家与文本中角色、文本中主人公与次要人物之间对应关系的独断、机械之处与其他盲点,亦可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镜。
关键词:《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身份焦虑”;成就;缺憾;反思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04―0112―06
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的面世为发端,开始崭露头角。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巴合作出版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以下称《阁》著),更是将女性主义批评由对男性作家笔下女性建构的分析,推进到向传统的经典标准发起挑战、梳理妇女文学传统、考察女性美学特征的新阶段。该著问世当年,即荣获美国书评界文学奖。吉尔伯特和古巴也一跃成为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家。
在中国,虽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亦已走过了约四分之一世纪的里程,中国学术界也对《阁》著情有独钟,并渐由对其批评成果的评介发展而为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尝试性解读,但从本土批评实践暴露出来的先入为主、简单机械的批评逻辑,和对女性在题材、主题、意象、语言、文体等方面的独特性的忽略与研究上的欠缺来看,笔者又深感《阁》著在研究理念与批评方法上的精华并未受到中国学者的真正重视。相反,我们的部分批评文字在脱离文本、观念先行、主观臆断、一味进行意识形态发挥等方面走得更远。而《阁》著在批评立场与方法上的疏漏与矛盾,亦可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未来的发展提供警示。有鉴于此,在《阁》著中文本作为“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之一即将面世之机,笔者作为这部中文近80万字的厚重之作的译者,拟对其基本框架、批评方法、研究特色与不足等进行评析与探讨。
一
《阁》著全书分为六大部分,16章,前有两位作者于1979年撰写的“初版序言”和2000年再版时撰写的“导言”。第一部分《走向女性主义诗学》以12万字左右的篇幅进行了有关方法论的阐述。两位作者首先回顾了西方历代文论家、批评家文学观念中的性别歧视意识,梳理了历代作家文本中的女性呈现出来的或“天使”(angel)、或“怪物”(monster)的极端化形象,随后,即从哈罗德-布卢姆有关“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的心理现象出发,引申出妇女作家在父权文化中会形成特殊的“作者身份焦虑”(anxiety of authorship)的思想,并以此作为下文分析妇女作家的生存状态,创作心理,作品中的意象构建、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等的切入点。
从第二部分开始,《阁》著转入了更为扎实、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二、三、四、五部分的标题分别是《在小说之屋内:简?奥斯丁笔下可能的房客》、《我是如何堕落的?弥尔顿的女儿们》、《夏洛蒂?勃朗特的幽灵自我》和《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监禁与意识》,对玛丽亚?埃奇沃思、简?奥斯丁、约翰-弥尔顿、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玛格丽特?福勒、哈里叶特?比彻?斯托等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愤怒的力量:19世纪的妇女诗歌》则集中讨论了包括伊丽莎白?巴瑞特?勃朗宁、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等在内的19世纪女作家的诗歌,着重分析了深居简出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丰富诗作。
二
《阁》著最重要的批评方法与研究特色,可以说是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政治的疆界,将19世纪大西洋两岸的妇女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考察。作者将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不仅细致分析了女作家的生理与社会性别使她们产生的作者身份焦虑,亦对她们为克服这种焦虑而在文学想象与创造中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正是这些潜伏与隐含的策略,使得不同时空中的妇女作家彼此呼应,从而构建出独特而强大的妇女文学传统。具体而言,《阁》著贯穿始终的鲜明特色,是从禁锢――作者身份焦虑――应对策略这一路径出发,来展开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由于19世纪的文学妇女不仅被禁锢在男性占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的社会结构中,还陷落于被葛特露?斯泰因称为“父权诗学”的特殊的文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