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教案中民众被煽动原因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州教案中民众被煽动原因探析

扬州教案中民众被煽动原因探析   【摘 要】 本文以扬州教案为例,叙述了扬州教案中的“乱象”,分析了谣言与底层民众的狂热,确认地方精英新的 “华夷观”与利益关系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认为有关近代教案的研究,除了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以阶级观念看待平民与教民之间的冲突之外,还应客观的看待教案过程中底层民众表现出来的不理性行为,并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教案中底层民众表现出疯狂举动的原因。   【关键词】 扬州教案;底层民众;原因   近代以来教案问题频发,因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导致教案问题成为当时地方政府最为棘手的对外交涉问题。本文是基于扬州教案发生时,底层民众对于外国传教士以及洋商、洋人官员所制造的惨案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末教案》关于“英国议会文件选译”的出版,从史料方面为教案问题研究提供了另外的视角佐证。   一、扬州教案中的“乱象”   1868年8月22日发生的扬州教案,据称是由谣言引发的,扬州教士在一份声明书中宣称,“约两周以前,手抄的匿名小字帖张贴了出来,老百姓开始喧闹……又贴出长达几乎三英尺的大字帖,称我们为基督教匪并污蔑我们挖取死人的眼睛;开设育婴堂是为食小儿肉,与剖开孕妇之腹用胎儿制药等等。”[1]到了案件发生前一天,有人看见法国育婴堂管事陆荣仁所雇掩埋尸体的李得义,手携一篮去掩埋尸体。于是,百姓央求江都知县检查传教士之住宅,并把掘出的十余具儿童尸体送至江都县。江都县令督仵作验明实系病毙,但是挖眼挖心的谣言早已传出,于是群情大为激动。[2]   8月22日,随着两个居住在镇江的洋人到访,谣言又起“谓来了不少洋人,并说又有二十四名小孩失踪。”于是群情激奋开始袭击洋人,“约于下午四时,一仆役跑进屋内……内外两门已被撞开,人群已涌入厅堂。”“未几,人群开始向坐在门口的二人掷打……至天黑,暴徒仍不散走,反而更加喧?獭!? [3]此后英教士戴德生接连派了两个人去禀告扬州知府,但都没有回来,最后戴德生与童跟福先生决定亲自去见知府。“但一上大街立即被认出,并受到石块与碎砖的掷打”,[4]最后借着黑夜勉强进了知府衙门,但是被带到师爷房里等待了约三刻钟。在戴德声与童跟福先生离开之后,民众涌入教房之中,当时李爱恩和路惠理教士留守教房,随后愤怒的民众开始袭击留守的洋人,“堵塞边门的一堵墙被推倒……同时,雨点般的石块继续向正屋的窗户扔来”、[5]“其中较为大胆的就冲了进来,击毁楼下的家具搬走任何可以搬动的贵重物件……较重的箱子与抽屉均被背走”,[6]其后民众放火烧房,李爱恩教士被碎砖击伤了眼,妇女、孩子们从楼上跳下逃生,其中有的受伤,路惠理教士也受了伤,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扬州教案。   二、谣言与底层民众的狂热   在扬州教案的发生过程中,到底是谁煽动了底层民众的狂热,本文以为应该从在上述关于扬州教案的发生描述过程中多次提到的“谣言”一词入手展开分析。   而在此之前我们则应对于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社会结构进行简单了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城镇与农村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对于这样的社会结构张鸣先生认为它是一种奇特的同心圆式结构,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家庭是圆心,依血缘、亲缘关系的远近、义务及态度的不同渐次冷漠。[7]   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下,当国门洞开、洋人的闯入,中国社会底层的民众对于存在于精英社会中的“华夷之别”是相当漠然的,正如在鸦片战争期间,对于英国军队的入侵,时有记载“近有贫穷小民,闻英夷不伤害百姓,渐有搬迁进去”,[8]甚至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三元里抗英运动,时人也有评论,“彼百姓安知大义?不过因其轮奸一老妇人起衅。”又说“该夷又四布流言,以为与官为仇,绝不向民加害,于是奸民贪其利,顽民受其愚……及至贼破四方炮台,复淫掠不止,始悟其奸。”[9]言辞之间虽然有失偏颇,但从这一段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中出于底层的民众对于“国家”如何被肆掠并不敏感,而让他们真正在乎的只有当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对于“国家”的认同度才得以体现出来。   同样,洋教早期的传入对于底层民众而言,自身利益尚不至于受到较大的冲击,在扬州教案之中,英国新教内地会传教士戴德声等人在扬州设坛布道在1868年6月1日以后,而教案发生时是1868年8月22日,两者相距不过两个月,而且在后来有关教案的往来文件之中并没有直接提及教士巧取豪夺、侵犯民众利益的言辞,那么使得民众群情激奋的原因只能是落在“谣言”一词上,我们可以假设因为当时谣言的产生在心理上是对普通民众的利益造成侵犯的。   扬州教案中所流传的谣言不外乎洋人挖取死人的眼睛、开设育婴堂是为食小儿肉与剖开孕妇之腹用胎儿制药等等。这些在洋人看来不过滑稽至极的谣传却足以引起民众的骚动,在中国古代社会“辟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防备“鬼”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