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扭曲叙述策略下殖民者形象
扭曲叙述策略下殖民者形象
摘要:在后殖民小说中多扭曲的殖民者形象。《缅甸岁月》作为一部反殖民主义小说,其扭曲叙事的运用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通过对殖民者形象的刻画、语言的描述以及心理的揭示,他们隐藏在扭曲的外表之下的极度扭曲的心理、世界观和道德观也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对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扭曲形象的构建进行比较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歪曲以便揭示”的叙事策略对殖民范式的堕落和畸形相当讽刺,我们还发现这种扭曲的人物描写与其中所暗含的讽刺倾向和意图是一致的。
关键词:《缅甸岁月》;殖民者;扭曲叙事;扭曲形象
中图分类号:I3-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3-0166-005
后殖民文学是指“所有英国及其他欧洲列强所统治的前殖民地诸国的文学,以及从殖民时代开始直到今天受到帝国主义扩张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学”[1]。作为英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英国小说,其中存在着许多后殖民作品,而以海外殖民地为题材的《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吉姆》(Kim)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当属其代表。从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宗主国臣民的优越感及对殖民地人民的贬低,而这些元素又都是通过扭曲的殖民者形象折射出来的。我们将以《缅甸岁月》为例来剖析英国后殖民小说中扭曲叙事策略中的殖民者形象,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貌。尽管洛兰?桑德斯(Loraine Saunders)[2]41-69、斯蒂芬?英格尔(Stephen Ingle)[3]38、杰弗里?迈耶斯(Jeffrey Meyers)[4]64、以及国内的陈勇[5]、许淑芳[6]、李锋[7]等都从各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过剖析,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文本的深层讽刺结构和意图出发来揭示扭曲叙事的运用贯穿该部小说这一典型特征。
一、扭曲形象产生的动因
民族国家独立之后的世界格局,当代世界体系重构的速度和深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8]20世纪20年代亚洲殖民地民族主义高涨,英帝国内部日益出现民族独立的声音,此后的英国文学一般来说都带有反抗的成分,并以反讽作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年轻的左派作家试图摒弃英国体制所代表的全部价值观。这种倾向在奥威尔的《缅甸岁月》中尤为明显。
在从英国来缅甸的船上,奥威尔就注意到一个白人掌舵军官竟然偷吃乘客剩下的半块奶油布丁,然后像老鼠一样匆忙溜走。这一场景让他大惊失色,并对白人至上的种族观产生了怀疑。当船只停靠在科伦坡后,他又看见一群当地苦力在白人警官的监视下上船为乘客搬运行李。他对苦力遭受的暴力深表同情,并对白人熟视无睹的冷漠深感震惊。而他目睹监狱长在离死囚不远的地方和大家饮酒庆贺顺利实施绞刑,则使他对白人人性的缺失极为厌恶。来到缅甸之后,奥威尔在英属印度警察部门工作了5年。这段经历为《缅甸岁月》的创作提供了主题和背景。在缅甸殖民地的生活使他认识到了劳动阶级的存在,并厌恶白人酗酒纵欲的放纵生活。他意识到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开始反思帝国主义的行为,最后毅然离开帝国警察部队。
由此可见,奥威尔质疑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同情被殖民者,厌恶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所以,在《缅甸岁月》中,他运用了怪诞曲解的叙事手法来扭曲殖民者的形象。除了伊丽莎白之外,无论是白人还是当地人的外貌特征都有某种扭曲。这种故意为之的外貌扭曲旨在强调文本的讽刺意图。需要强调的是,多数扭曲或由人物的语言体现出来,或由全知的作者叙述,或由殖民者亲口述出。这种一贯扭曲的“信号―效果”似乎强调了小说无处不在的讽刺意图。换言之,人物外貌扭曲与他们畸形的身份和人性相一致,这反过来又与最大的讽刺及其根源相吻合――殖民帝国主义本身的非人性化体制。
二、扭曲的外貌
麦克格雷格(Macgregor)的肖像描写是扭曲叙事在《缅甸岁月》中模糊运用的最好佐证。麦克格雷格是该地区的一位副专员,因而也是英帝国统治的最高代表。对于此等身份的殖民者,具有反帝倾向的作者自然极尽可能地将其丑化:“麦克格雷格先生是个大块头,年近五十,面相憨厚,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他肩膀宽阔,又总有伸头的怪癖,让人好奇地联想到一种海龟。”(1)22在第6章,作者向我们叙述了麦克格雷格每天晨练的情形,描述显得没有那么讽刺而是更加尖酸刻薄:“就在麦克格雷格先生龇着牙用力去够脚趾的时候,一股砖红色的血液从脖子向上涌来,致使面部充血,搞不好有中风的危险。他那巨大肥硕的胸脯渗满汗水,闪闪发亮。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无论如何,人必须保持身体健康才行。”65
为了让大家充分理解这个描述的讽刺效果,作者马上转向麦克格雷格的仆人穆罕默德?阿里(Mohammed Ali),通过他对主人锻炼的评论,向我们揭示了被殖民者内心的想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