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忠恕矩之道伦理价值思考
忠恕矩之道伦理价值思考
摘要:忠恕之道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而?矩之道亦是相关于待人方面的学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探讨忠恕-?矩之道无疑对人际关系的准则、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谐以及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建构的完善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忠恕 ?矩 伦理价值
有人说《论语》有大用,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可以治天下,一条是可以学道德,被治天下者治。这两大用途,也可以说是一个用途,用道德治天下。宋代宰相赵普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历代文人、大家都对这部著作给予较高的评价,所以这部著作很值得后人加以仔细研究,汲取营养。《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性著作,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核心无疑是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个人追求成仁,治天下者实施仁爱、仁政,目的在于尊卑有序、上下和谐,而忠恕之道则是成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有关孔子“忠恕之道”的思想。
一、忠恕的内涵
首先,关于“忠”。古人拆字作解,有“中心为忠”之训[1],即忠和衷心有关。可以看出,忠是人与人交往时遵循的一种规则,属于社会关系层面,强调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尽心尽意、坦诚相待,符合自己的内心,着眼于态度。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忠心、忠诚、忠心耿耿之类的语词。“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共出现十七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强调,为人谋事,无论是谁,都要全心全意、真心真意,竭其所能。“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论语?八佾》)这也说,臣子要忠心侍奉君主。对待君主、长官之类的处于上位的人要尽忠,对待一般人要尽心尽意。在《论语》中,“忠”字通常和几个概念相关,一是孝,“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孝顺父母、慈爱妻儿是忠的基础,由治小家推及治国家。二是信,“忠者,主于心;信者,主于言”,强调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三是恕,忠是尽心,恕是将心比心,二者相通。四是敬,忠者事人,敬者敬事,二者也不可分,“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意思是说,恭、敬、忠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无论如何都不可丢弃。简单说,“忠”含有忠于自己的内心、尽心尽意、忠心不二的意思。
其次,关于“恕”。古人拆字为解,有“如心为恕”之训[2]即将心比心。古人所说之“恕”不是宽恕、饶恕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论语?卫灵公》) 这里指的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不希望的事物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子贡所说的正是“恕”,人心换人心,既不受人欺负,也不欺负人,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含有尊重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的意思。
最后,关于“忠恕”。这二字最早见于《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可归结为“忠恕”二字。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四书集注》)。忠恕被解释为尽己推己。“忠”要求积极为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论语?卫灵公》)。二者彼此贯通,其动机目的都是“爱人”,都须对人有同情心。《中庸》对此也有所阐发:“忠恕违道不远,诸施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认为人只要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离所说的圣人之道不远了。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中国儒家的道德实践原则,是“仁”的基本内容和追求的道德境界,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的实行仁的方法。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忠恕思想,提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忠”“恕”有各自的侧重点,都涉及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忠”强调守己尽职的道德自觉;“恕”要求行为主体在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方面揣度他人,反对主体任意强迫、主宰和支配他人的行为,以免破坏既定的人际关系,这里都有重视自我、他人的含义。
二、?矩的内涵
?,原义为用绳子测量圆柱形物体的粗细,引申为衡量、约束之义;矩,制作方形的工具,引申为行为的原则规范。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朱熹注云:“?,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就是这个意思。“?矩”一词最早出于《大学》,它是这样说的,“所谓平天下在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处在上位的人尊敬、孝顺老人,那么百姓就以此效仿,那么孝顺就出现了;同样,处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体恤孤寡,那么百姓就会以此为“矩”,来要求自己。这里强调当权者在治理国家时,其行为对社会道德行为起着示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