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研究代表性学者民族志研究过程比较.docVIP

彝族研究代表性学者民族志研究过程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研究代表性学者民族志研究过程比较

彝族研究代表性学者民族志研究过程比较   摘 要:对于彝族的研究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前对彝族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以及外国学者都纷纷开启了彝族研究的大门。但是每个代表性学者的研究过程都是不同的,通过对比他们研究过程的不同,从中得到启发,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吸收运用。   关键词:彝族;凉山;研究过程;民族志   1 彝族研究代表性中外学者的民族志研究过程   1.1 中国大陆学者林耀华的民族志研究过程   林耀华(1910.3.27――2000.11.27),中国福建省古田县人,中国社会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一代宗师。   林耀华先生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以后,1943年林先生在中国抗建垦殖社、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哈佛-燕京学社三个机构资助下,深入凉山彝区3个月,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历史人文做了详细的考察,之后写成了《凉山夷家》。《凉山夷家》是一部实地考察报告,根据亲自收集的材料,叙述以家族为中心,讲述了凉山彝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和内部关系,特别是彝族亲属制度、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文化特点,是当时最为详尽的实地考察报告。   由于之前鲜有人到过凉山地区考察,即使有到过的,也很少有人留下一条通往凉山地区的最佳路线,林耀华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着地图和文献记载,通过向汉人询问逐渐得知。但是进入彝区之路不可能如此简单,作者的考察团离开汉区的屏山县,顺着金沙江边行走,忍受着饥渴的同时还要担心有劫匪的出现,一路上时常出现枪声,也会有一些被劫客商的血迹,所谓的保安队士兵也大多一副惊恐模样。在彝汉边界,林先生找到了保头,他深知保头是进入彝族地区的关键所在,但是要与保头交往,必须要杀鸡宰牛歃血为盟。可是林先生并未像之前的考察队那样做,结识保头金曲打吉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彝区的时间被一拖再拖。在筹备了衣物钱财礼物等等进彝区所需的东西之后,林先生就开始进入彝区。一路上又加入了哲觉,哲觉粗暴无礼勒索别人财物,还遇到了恩扎娃儿拦路打劫。进入彝区之后,林先生惊讶地发现,彝人实在可亲可信,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凶恶。彝族人热情好客,保头带领他访问住户,动员住户们测量体质,盛情地款待林先生。林先生考察之前就很熟悉彝族禁忌和习俗,因此很快和彝族同胞取得了信任。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林先生很快收集了所需的信息材料。   1.2 美国学者斯蒂文?郝瑞的民族志研究过程   斯蒂文?郝瑞(1947――),华盛顿大学博克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民族学部亚洲项目主任。2000年斯蒂文?郝瑞发表?V?《田野中的族群关系和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   这是一本以彝族为样本探讨族群理论一本专著,根据亲自收集的材料对两类彝族(诺苏、里泼)进行比较研究,对他们的亲属关系、民族性进行分析,阐释了作者对于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的看法,此外,对彝族史学史进行了检讨,从彝族手工艺看彝族文化变迁,同时也强调了民族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美建交之后,美国学者就开始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期待已久的学术考察活动。原本计划在中国东南地区进行汉人乡村社会调查的郝瑞,在海外学者学术活动教育部的严格审批政策下,机缘巧合地转向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几经波折,郝瑞找到了四川大学的童恩正教授的帮忙,他和五名协作者在1988年1月赶赴了四川省攀枝花市,那是他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田野调查点。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一名外国人,他不被允许在村子里过夜,只能在白天走访村落。他原本以为彝族人会带给他不一样的民族体验,谁知道这个地方几个村落的彝族人几乎都已经汉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与彝族学者马尔子、巴莫阿依多次一同走访攀枝花、凉山地区的彝族村落。由于郝瑞的考察目标是“民族关系”,意思是说他将通过多个彝族聚居地进行的短期调查来获取所需材料,政策所限,他在单个调查点的调查时间比较短,但是正因为如此,郝瑞才认识到彝族内部不同群体的认同有所差异。   2 二位研究者研究过程的比较   对比二位研究者对凉山的研究过程,会发现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虽然都是以彝族这个群体为研究对象,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比如在进入彝区的方式上显然是不一样的,还有当时的政策对研究者的影响,郝瑞作为外国学者,显然在与彝人的沟通上是通过间接沟通的方式进行的,这点对于郝瑞的研究也有所局限。另外,每位学者的研究目的和所站角度所抒发的个人情怀也是不同的,需要进一步分析。   2.1 进入凉山的交通方式不同   首先,林耀华先生所处的上个世纪40年代,那个时代别说成昆铁路,没有一个铁路是通向四川地区的。林先生通过坐车和走路两种方式艰难地抵达凉山地区,一路不仅路途艰难,而且还要躲避天灾人祸,由于之前的考察队并没有留下通向凉山地区的最佳路线图,因此林耀华先生进入凉山的艰难程度远非后来学者所能比。成昆铁路于1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